文图:颍河东流
—————————
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很准确的。
前几天,与同事聊天,同事问我,你经常去苏州玩,你认为苏州和杭州有什么不同?
听了同事的话,我张口即来,杭州有点乱,苏州安静。
同事说,我也是这个看法。
呵呵,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杭州我只去过一次,也是随团去的,中间跟导游请假几个小时,特意去看望指导员。因此,看杭州仅仅是走马观花,从西湖开始,第一印象感觉就有点乱,说不出来乱在哪,反正是给我的第一印象。
苏州,去过无数次,从第一次开始,感觉这个城市很静,这种静无处不体现,让人有一种恬静的心情欣赏景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印证。苏州的景美,自然不必多说,来旅游过的自有一番感叹。
如果说苏州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那么,还有什么让我无数次由上海往返于苏州之间呢?
算了算,从去年开始由上海坐地铁游苏州,每周六几乎都要去一趟,大约有几十次了。苏州的昆山、吴江、吴中都留下自己的足迹,但苏州城区去的是最多的,去得多的理由,就是为了寻找一碗苏式汤面。
喜欢上苏式汤面,还是去年第一次游苏州时,由山塘街徒步去虎丘,返回时在山塘街荣阳楼面馆吃了一碗爆鱼面,从此苏式汤面吊上我的胃口。
关于苏式汤面,我曾写过几篇文章,但总感觉仅仅是写个皮毛。
可以这么说:“一碗苏式面,半部苏州饮食文化史”,这样说过分吗?笔者以为并不为过。苏州人的生活,每天是从早上一碗面开始的,面,已经浸入老苏州人骨髓。面,是苏州人雷打不动的饮食习惯;面,是苏州人生活的主要一部分;面,又是苏州人代代饮食文化的传承。
一碗苏式面,已经让苏州人做到极致,又让苏州人吃出极致。你可以随便问一个老苏州人,他们对面的解读,能颠覆北方吃面人的认知,原来,面也可以这样吃,吃出花样,吃出四季,吃出文化,吃出精致。
第一次在荣阳楼吃苏式汤面,尽管这家面馆在苏州人眼里很一般,属于大众化,但我已经吃出了苏式汤面的味道,从面的形,到汤,再到面的口感,感受到苏式汤面不一般,也让我有品味更多苏式面馆的兴趣。
于是,一次次的苏州之行,一次次的面馆品尝,品味出苏式汤面的博大精深,味蕾已经被苏式汤面俘虏,有了几天不吃苏式汤面就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苏州大街小巷的面馆,数不胜数,究竟有多少家不知道,反正曾看过苏州相关部门的统计,仅苏州城区的面馆,一天就要消耗精粉面500多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可以用惊人来形容,这就足以证明,苏州人吃面到底有多么厉害。
小小的一碗苏式面,愣是让苏州做出了文化和经济大文章。
不同的面馆,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价格,不同的经营策略,吃得多了,也吃出了技巧。到苏州吃面,初到苏州的人,往往很容易上当,吃的苏式汤面既贵又难吃,往往这些面馆是专宰外地人的,这些,老苏州人心里门清,只有熟悉的人他才会告诉你,哪家哪家面馆不要去吃。
上周六去苏州游玩,在北寺塔附近的街上,看到一家店名叫朱鸿兴的面馆,人流挺多,进去看看,价格公道,爆鱼面、焖肉面等主打苏式汤面12块钱一碗,是街面上的大众价格,于是就在这家面馆吃了一碗爆鱼面。
在等面的功夫,问对面吃面的老师傅,这家面怎么样?老师傅一说话,知道他是本地人,他说这家是大众化面馆,还可以。能得到当地人的认可,说明这家面馆还不错。
果然,面上来后一看,汤色正,闻着香,面量足,形状好,爆鱼个头大,颜色新,喝口汤,味厚重,口中有余味,再吃口面,煮的恰到好处,果然不错。
边吃面边与老师傅交流,老师傅很健谈,他告诉我,这家面馆属于大众化消费,味道价格还行,附近还有一家叫什么斋的面馆也不错,并告诉我不要到哪家哪家面馆去吃面,专宰外地游客。
说起苏式面,老师傅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一般来说,苏式汤面的汤,荤汤有两种,一种是用骨头熬制的,一种用鱼骨制成。面可口不可口,全凭下面师傅的手艺,技术高的师傅,面下的八九分熟,捞出装碗,等端到食客面前时,面已经十分熟,把握的精准。
问起苏州的老字号面馆为何都带个“兴”字,老师傅说,老字号面馆带个“兴”字,图得是兴旺发达之意,才有了那么多带兴字的面馆,诸如朱鸿兴、陆振兴等等。
一次次吃面,一次次收获,从苏式汤面的历史演变,到老苏州人的吃面习惯,再到苏式汤面如今的丰富多彩,慢慢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有了这些的诱惑,更促使我进一步深入了解苏式面的欲望,因为,吃的一碗面,并非只是一碗苏式面,它承载着苏州饮食文化历史的演变与发展。
来苏州,只为见一“面”,既满足味蕾的奢求,又丰富了知识,还能感受体会到苏州悠久的饮食文化,即便以后离开了,依然难忘那一碗苏式汤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