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镇
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是历代官方垄断的商品。
生长在四川,很小就知道家乡有很多盐井,其中自贡的井盐最为有名。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海盐还未进入内陆,自贡的盐就通过长江支流上的船只、山区里的马帮背夫运往盐资匮乏的贵州云南。由此,沿江河岸出现了很多因盐而兴、由盐而衰的古老场镇驿站,如沱江上富顺的赵化镇,赤水河上贵州习水的土城镇、仁怀的茅台镇,四川古蔺的太平镇、二郎镇,乌江上重庆西阳的龚滩等古镇。
黑井古镇赶集的村民
这次国庆节假期去了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的黑井古镇,原以为深山里的黑井镇只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没想到黑井镇因产盐而兴,富甲一方,鼎盛一时,成为当今云南四大古镇之一。
黑井古镇的“公交”马车
9月29日下午4点半抵达黑井镇,刚到黑井古镇游客中心门口,就迎来特别的欢迎礼:一是来了一辆绿皮火车拉着气笛在门前的铁路桥上缓缓行驶,二是从镇里驶来一辆当地特有的公交“的士”——久违的马拉车,给人特大惊喜,让人喜出望外,顿时觉得这个古镇有故事。
步行到镇口已是下午近5点了,见三三两两的当地村民背着背篼、拎着袋子从镇里出来,一打听周日是黑井逢场日,这又是一个特别的福利——顺便赶一下云南集市。
散场的黑井古镇
先赶场,再慢慢的看古镇。
受地势、人居分散等因素的制约,云南贵州的赶集时间比四川要晚,村民从家里到集镇往往是中午了,所以中午12点至下午3点集市上最为热闹。入黑井镇时,集市已经散场了,商户多于逛集市的人,地摊上还有不少村民售卖青菜瓜果,而卖衣服鞋子的流动摊户则开始打包收摊。
一对赶集卖土特产的彝族夫妇
大街上一家店铺门口,一对中年彝族夫妇吸引了我的目光:女的在跟男的按摩揪脖子,在大庭广众面前秀恩爱。他们面前的地上摆着火腿肉和蜂蜜。上前一打听,火腿每公斤45元,蜂蜜80元一瓶。在云南第一次遇到论公斤卖东西,而且价格很实惠,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块火腿和蜂蜜。
游客购买火腿
收获满满,拎着沉甸甸的火腿蜂蜜,寻一家客栈放下东西,轻装上阵游古镇。
黑井古镇依山傍水,成昆铁路环镇而行,沿河依地势而建的街区分为两段,上游段为游客中心至节孝总坊,下游段在龙川江的另一岸边,横跨龙川江的五马桥连接古镇的两端。
黑井古镇
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的节孝总坊是红砂石牌坊位于五马桥头的街口,由光绪帝钦准立坊,以旌表黑井、琅井、元永井87位贞洁烈女。牌坊上石头风化严重,部分字迹雕刻已模糊不清。贞洁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物质载体,是对女性封建思想道德观念的禁固,这种牌坊各地都有,现今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四川隆昌城区里的石牌坊。
双孝节牌坊
牌坊内通往德政坊的巷子极其狭窄,家家户户门边临街窗台上都铺有石板,是摆放小商品的柜台。侧身站在一户门边,闭目瞬间,仿佛巷子里有驮运盐巴的马帮穿行,叮叮当当的驮铃在巷子里回荡,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黑井古镇的小巷子
过五马桥,依山沿河而建的房屋错落有致,桥头即为街巷的汇集口,往河边为龙川江河堤街区,中间为宽敞的老街,沿着石级往山上走,是古镇的精神寄托和修行乐园,山顶有观古镇全景的飞来寺,山腰有古老的香山寺、大龙祠,也有当今古镇的最高学府——禄丰县第四中学校。
黑井古镇的最高学府
大龙祠初建于明朝,清初重修称为大井龙王庙,殿内悬挂雍正皇帝亲笔题字的“灵源普泽”匾,可见当时黑井盐业的兴旺和朝廷对黑井的重视。大龙祠岩坎下面就是盐井,一头硕壮的黑牛雕塑立在盐池旁边。
大龙祠
大龙祠岩坎下就是黑井
名胜之地都有故事,黑井也如此。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彝女阿召发现了自家的黑牛长得比邻家强壮的秘密,就是黑牛常跑到河边山脚处一眼泉边吃草喝水,她尝了尝这水竟然是咸的,于是就有了开采此泉掘井卤盐的千秋伟业。为纪念黑牛的功绩,称此盐井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清朝时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缴纳的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的64%。可想而知,当时的黑井古镇是何等的繁荣。
黑牛盐井
富甲一方的黑井,大兴土木。而今,从古镇留存下的武家大院、文庙、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五马桥、文笔塔等明清古建筑、老街古巷中,依然能看出当时的繁荣奢华。
千百年来,黑井因盐而兴,养育着一方百姓,使黑井成为云南盐业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物流的便捷,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令原始的古法制盐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实用价值,黑井于1992年停止开采制盐,由此黑井镇因盐而衰,无奈中成为一座“失落的盐都”。
黑井古镇
作为传统手工业遗址的黑井,虽已没落沉寂于世,但这座记载了云南盐业史的古镇,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开发和宣传下,迎来了一批批有复古怀旧情怀的游人,到黑井寻找曾经盐都的辉煌痕迹,感受慢时光里的黑井往事。
黑井古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