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城之北,望王山如一位静默的守望者,隔着巴河与南龛山相望。作为一座古韵悠长的名山,望王山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也带给了一代代人厚重的回忆。
登一座山,看一座城。这座承载着巴中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山,与巴城唇齿相依、相融相生,在岁月长河里,山与城的“亲密度”一直在提升,早已成为市民的心灵栖息之所和精神图腾。
历史烟云中的名实之辩
据《巴中县文化志》记载,“王望山”古名“北山”,又名“王蒙山”或“望王山”。位于城北二里许,其山陡峭巍峨,海拔825米,是巴城最高的一座山。
王望山最初名为“北山”,以方位得名,质朴如巴山先民的犁铧。北宋时又将“黄牛山”“王蒙山”之名糅杂其间,直至南宋《舆地纪胜》中首次以“王望山”之名载入史册。
《舆地纪胜》详细记载了王望山的方位、海拔、形势,编撰者王象之称王望山为巴州第一山。该书《巴州·古迹》专门介绍王望山:在江之北岸。自郡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许,岩径极险,占一郡之胜。
山名在唐代被赋予了动人的情感。相传唐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巴州时,年年正月十六登高北望长安,目光穿透层峦叠嶂,却穿不透权力织就的罗网。他留下的《黄台瓜辞》,字字泣血,让这座山平添了几分母子离殇的悲壮。百姓感其仁德,遂称此山为“望王山”。
上世纪80年代,巴中地方志编修时出现“王望山”与“望王山”之争,最终官方确定使用“望王山”,并以此命名街道、公园等公共设施。但民间仍保留“王望山”的旧称,形成“一名两用”的文化现象。
山名的更替,恰似一本打开的典籍,页页皆是巴人对故土文化的诠释与坚守。而今,古朴雄伟的望王楼,曲径通幽的石碑小径,以及被岁月磨平棱角的古驿道,都在诉说着望王山的历史和韵味,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等待着游客去细细品味。
民俗画卷中的精神图腾
走近望王山,发现它并不高耸入云,也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险峻,更没有华山的陡峭、黄山的秀丽、泰山的巍峨,但它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撒在山间,当微风掠过松林,登山晨练的人或一步一步向山顶攀登,或蹦蹦跳跳下山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这时的望王山是如此俊俏、幽美。
从望王山山脚拾级而上,行至半山腰下,便能看见石墙上所题的《望王山赋》。“巴山伸岭,米仓延脉。古汉昌而有北山,唐巴州而成望王。巴中城环四周,望王高出众山。矗立巴中城北,俯视巴河向东。与南龛争秀美,同白塔竞风流。”这一段文字生动描述了望王山的地理位置、海拔以及独特的气质。
每年正月十六,晨曦未露,巴城便涌动起人潮。男女老少沿千年古道拾级而上,柏丫枝别在衣襟,笑语惊飞林鸟。登顶后,远眺巴城,张开双臂,让山风将“年年登高、人人进步”的期许送向远方。
“巴中人登高的习俗传承了上千年,登完高才意味着年过完了。”家住状元桥社区的老人李成斌说,“每年登高望远,看着巴中城市一点一滴在变好,飞机通航,高铁也通了,一种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幸福生活中的诗与远方
岁月悠悠,这座饱含历史文化的名山,也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12年8月,望王山公园开工建设,新建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老年门球场、廊道和亭阁以及大小广场等。如今,已建成登山梯步休闲健身区、体育场馆运动区、原生态健步区、山顶休闲健身运动区,成为我市首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运动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运动主题公园。
山还是这座山,但山上多了新景观。经过不断的改造,山上一片生机勃勃,优美平坦的步行道、随处可见的公共健身场地,吸引着不同的人前来观赏美景、锻炼身体,巴中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或扶老携幼悠闲散步,或三五好友激情锻炼挥洒汗水,在这里,市民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快乐,也可以找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
夕阳西下,山脊镀上金边,宋代诗人杨虞仲的诗句便在山谷间苏醒:“白云环其巅,流水绕其趾。古木与云齐,偃蹇龙蛇似。”这山早已不再是那座山,而是巴城跃动的脉搏,是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诗与远方”。(巴中融媒记者 袁静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