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更新,激发城市内在潜能与无限活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群众》杂志特推出“老城焕新记”主题系列报道,探索那些焕发新生的璀璨角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扬州仁丰里街区。
在扬州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中,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街区是唯一的“文脉深处”,独特的鱼骨状街巷格局自隋唐始保存千年。
仁丰里因宋代仁丰坊故址而得名,它南起扬州古街甘泉路,北至城市中心主干道文昌路,东临小秦淮河、西望扬州地标性建筑文昌阁,全长700多米,总面积12.07公顷。仁丰里有着最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保持完整、清晰的鱼骨状街巷体系。空中俯瞰,主巷道宛如鱼的脊椎骨,从南至北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5条支巷,宛如根根鱼刺。
在持续数年的微更新下,仁丰里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肌理容貌,至今仍有1000多户居民居住其中,它还融入有限度的商业开发,老与新的交融让这片历史街区重焕活力。
一脚踏进旧时光
毓贤街2-2号的前身是一座清末士大夫的三进宅邸,房子因长期闲置且年久失修逐渐成为危房。建筑设计师吕坤斌将房子租下并改造,决定在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当代人居住习惯的微更新。
现在的毓贤街2-2号已成了重构空间民宿,保留了旧时的门楼、木格窗等传统东方美学的元素,同时也增添了地暖、空调、污水净化系统等当代人舒适绿色生活的必需品。
走进民宿里,既可以看见古树在旧窗格里伸出枝丫,也能在改造过的温暖的地桌旁品一壶香茗,加上民宿主人精湛的插花技艺、时常举办的文化活动,共同“重构”古街古巷古宅最美好的样子。重构空间民宿被评为扬州首家国家乙级旅游民宿,成为仁丰里更新保护的一张靓丽名片。
发展利用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
走在仁丰里的巷子里,随处可见“活起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子。在游客中心,通过佩戴VR眼镜或者下载专属APP,能偶遇长相超萌的扬州文旅推广大使李白;在人间小温书斋,可以翻阅发黄的古籍后再听一段“昆音雅乐”;在恬菡小筑盖章馆,集章爱好者能盖到二十四节气、扬州美景、金陵十二钗等各种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图章……
锔瓷是一项独特的民间绝活,所承载的是“惜物保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这正好与坚持微更新、微改造、保持原风貌的仁丰里保护利用的特色不谋而合。
如此,非遗体验小店“人需小记”便来到了仁丰里。在“人需小记”里,能看到在锔瓷人的手下,一只破了的瓷碗如何能“滴水不漏”,不由得感慨“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还可以买上一只用金色的锔钉做装饰的盘子,提醒自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拥有的幸福。
一起托举我们共同的家园
仁丰里82号是张家五代人的住所。在仁丰里整治之初,他们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在张家对面曾是一间老破旧危房,如今成了一家素食餐厅,免费给孤寡老人提供午餐服务。动工前,他们家提出,施工产生的噪音、灰尘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获得居民的支持,街道直接将议事会搬到了82号门口的香橼树下,由街道、施工方、居民等代表共同参与,综合各方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如今,街区原住民们不仅成为了仁丰里“微更新”的“忠实粉丝”,还当起了“义务导游”,百年树下“集众智”也成了仁丰里推进更新整治的常态化活动。
仁丰里还吸引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走进街区,他们也不断带领仁丰里走出去。区政协委员柏岐凤是最早进入的文化名师,盘活旧城七巷20号梧桐院多处房屋资源,打造非遗主题的“奕庐”民宿空间,让游客沉浸式领略扬州文化的精彩。如今,梧桐院内的“致公凤巢”活动基地不仅每周举办两场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倾听非遗大师讲课;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微聚扬州”,由文人学者投稿,它来支付稿费,只为传播古城文化,讲好古城故事;还邀请海外归国人才前来开展日常座谈交流,让“凤凰”们从这片古宅老巷中迈出了扎根古城扬州的第一步。
此外,在街道的倡导下,仁丰里还发展“共享模式”。漫步仁丰里,“共享空间”比比皆是。居民家门前的共享水池、共享座椅、景观花园;扬州老照片馆的大玻璃窗口成为文化共享的空间载体,与路过的人们分享着古城的历史文化。小剧场打开门来,供街区商户、专业演员、社会团体、商业组织等共同使用,为大家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这里的居民和商户一直以来都践行着新时代仁丰里“里仁为美”的传统美德,参与到仁丰里的共建、共治、共享中,让古城老街成为了居民、创客和游客的“共享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