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点”底蕴深厚引人探究,高甲戏发祥地好戏连台,拔拔灯穿梭于街巷汹涌的人潮……2025年春节期间,南安围绕“福见南安·享成功”主题,推出“福在南安”“赢在南安”“玩在南安”“吃在南安”“购在南安”“爱在南安”六大方面120余项文体旅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五里桥作为世遗点之一,春节期间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新春嘉年华等多个主题活动在各大平台曝光量高达1.5亿次,微博话题互动量超7000万次;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100.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36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南安市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市民游客的热情参与。
民俗引流成人气顶流
正月初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都拔拔灯民俗踩街活动如期举行。游灯队伍宛若游龙,共27个阵头、超8000人参与,巡游路线近7公里,持续5小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7万多人到场参与,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50万人。外地游客纷纷用“亿点点震撼”来形容这场视觉盛宴。
“‘春节’申遗成功”,英都拔拔灯有功。在首个“非遗版”春节到来之际,这项延续了500多年的民俗活动又创造了多个首次:首度融入“世遗中国年”主题,首创“云端游灯”新模式,首设“形象气质”维度,选拔出“灯阵使者”,首次统一“左手护灯”,暗合《周礼》“左为敬”之制。
英都拔拔灯代表性传承人廖榕光说:“拔拔灯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后经创造融入游灯。”记者看到,每阵的灯首皆胸前绑扁担,肩背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尽管须更加卖力,却是人人艳羡的荣耀。对自然挑战的抗争,是人们对风调雨顺、增添人丁的祈求,与成功精神的“坚忍”不谋而合。
在各级媒体的聚光灯下,英都拔拔灯先后登上央视频、人民日报数字频道海报等平台。不过,央视对南安的青睐不止于拔拔灯。英都镇良山村新春佳节敬老宴上,老人们共赴舌尖上的团圆,品尝充满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吸引央视团队拍摄的,正是历经数百年,得到妥善保护与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
世遗出圈展深厚底蕴
春节假期的五里桥如长虹卧波,白鹭翱翔于碧水蓝天,桥上游人络绎不绝。
如今,游客们来南安已不满足于看热闹,更看门道。几名“学者型”游客正俯身观察桥下的船型石墩,热烈讨论着古时能工巧匠的智慧和艰辛。
“天下无桥长此桥”,五里桥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建造横跨海湾的五里桥,源自南宋海洋贸易兴起,当地货物集散运输剧增,渡船运输受飓风潮波影响,效率低下,古人却开创性地想到跨海建桥,并付诸实践。以当时的科技,艰辛难度可想而知。为应对不同海域的水势,古人在长桥上采用3种不同桥墩。
创新建造技术,跨海开辟商路,正是成功精神的“开拓”,传承至今。五里桥所在的水头镇并不产石头,却“买全球,卖全球”,成为“世界石都”,融入全球产业链格局。春节期间,“潮起石尚”第二届泉州工业旅游特展走进水头,展现水头老街自宋代以来至20世纪30年代的沧桑巨变,展望南安石材产业的发展蓝图,为游客主动研学创造条件。
以文兴旅、以旅彰文。如同登顶九日山的市民王女士所言:“攀登名山,不只为感受自然风光,运动锻炼身体,更为文化底蕴丰富精神。”近年来,南安深耕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成功文创融传统新潮
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也是高甲戏的诞生地。1月18日,首届洪埔戏剧交流汇暨岑兜高甲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T台设于田间,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开场,高甲戏少年闪现,手中挥舞着红缨枪,一下镇住全场,不同角色的高甲戏少年轮番登台走秀,目光炯炯,步伐坚定。
活动还通过高甲版脱口秀吸引众多年轻观众;以高甲戏九角造型特征为基础,打卡戏中人活动让广大群众体验“换装变脸”,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融合传统与新潮的高甲戏大放异彩,让传统戏曲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熠熠生辉。
成功精神鼓励创新。无独有偶,在莲塘潮创田园,千亩油菜花绽放,观光小火车穿梭花海,解锁新春文旅新玩法。田间,源于郑成功军营的攻炮城游戏热火朝天。尽管“炮城”高悬于十几米高的竹竿上,且要将点燃的鞭炮掷入目标并引爆,才算挑战成功,极具难度,但选手们仍轮番进攻,直至拿下“炮城”,高喊“我成功了!”
“多试几次就会成功!”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南安人“爱拼敢赢、输赢笑笑、输人不输阵”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也将继续推动南安加快一流文化强市建设,激活文旅发展澎湃动能。
(记者 朱晓西)
来源:海丝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