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献子孙。响亮的口号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那个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年代,我们怀念那个时代是因为那时候人人友善,是因为那个时候单纯快乐。
这几年时间,我们在路上每次遇到一个三线厂都会进去看看,整齐的红砖房大多都是人去楼空的状态,看上去还是会令人唏嘘不已,直到这次来到六盘水,我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市区有第一座关于三线建设的博物馆,周边也开发成了一个成熟的旅游区,今天来到了671厂的遗址,发现这里对老遗址的利用同样值得借鉴。
从1964年开始,整个六盘水迎来了三线建设时期,因为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64年到80年这十几年间,六盘水的工业迅速发展,各个厂子也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这其中就有我们现在看到的671厂。
“ 671 ”厂曾是盘州一个响亮的企业,为整个西南的三线建设提供着民爆物品的供应,当时年产炸药6000吨、雷管2100万发。
也可以说671厂就是配合煤炭企业的关键,有了这些炸药,才能更好的去地下开采煤矿,一时间671厂人声鼎沸。
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工业雷管生产较世界来说产品性能较差,但这并不能让我们放弃雷管的白王研发和改进。正是这份坚持,生产者们通过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生产,可以说冒着生命危险,将雷管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671厂更名迁往清镇,退出了盘州的历史舞台。
时过境迁,如今的厂区没有了原来的人声鼎沸,园区内保留下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好几十栋房子,全是红砖瓦房。我们仔细看,还能分辨出这些建筑在当年的功能,这其中有办公楼、俱乐部、宾馆、工人集体宿舍。平房中,有双职工宿舍,也有办公室。
六盘水是一个因三线建设而生的,每一座厂子也都承载着六盘水人的记忆,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心,671厂得以利用了起来。
按照“修旧如旧”的手法,采取老建筑修复和局部新建的方式,将671厂旧址建设成三线文化主题园、三线文化酒店,打造成为三线文化传承基地、学习交流平台和旅游文化产业的亮点。
把三线工厂利用起来,让我们这代人能够通过游览去了解那一段火热的年代,我觉得671场的模式值得借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