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登纸
编辑 | 登纸
前言:
如果有人告诉你,历史上的一条小路虽然不长,仅有880米却如同一根脉络连接三国,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变迁与命运,或许很多人深信不疑,但事实却是真的有。
“洋馆坪路堤”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连接着祖国的“飞地”防川村,虽貌不惊人,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洋馆坪路堤位是如何出现的?曾有过怎样激烈的历史变故?又经历过怎样艰难的修复与重生?
洋馆坪路堤
一条位于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之间的洋馆坪路堤,路面仅宽8米,长888米的领土,路的左侧是铁丝网,路的右侧是图门江。
但是正是这条看似微不足道的大堤,却在我国历史和地理版图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防川村与外界唯一的联系通道,更见证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苦难与抗争中的坚韧与勇气。
洋馆坪路堤或许没有让人很震撼的景象,但却有着让人十分严肃的场景,左侧的铁丝网森严地隔开了中俄两国的国界,标识着属于两国的不同领土。
铁丝网中,醒目的“国界线,禁止翻越”提醒着每个人,这不仅仅是一条小小的道路,它更是一条承载着主权与尊严的线。
右侧图们江的水面如镜,静静地流淌,倒映着朝鲜那边的山川景色,仿佛把三国的风光全部汇聚在这条小小的大堤上。
然而洋馆坪路堤的意义远不止美丽的风景,这条大堤连接的不仅仅是中朝两国的自然景观,更是防川村这个“东方第一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防川村
防川村这个位于祖国的边陲,曾是一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小村落,1983年,一次突如其来的大水改变了这里的命运。
洪水肆虐冲垮了洋馆坪路堤,使得防川村与外界的联系断绝,村民们只能通过苏联地区走绕道,那段时间防川村仿佛成为了孤岛,困在异乡,离祖国的心脏越来越远。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防川村的村民们并没有放弃,1983年,他们不畏艰难,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重新修复了这条道路,用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路,渐渐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
此时村民们的团结和坚韧,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境时的顽强生命力,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们依旧坚守自己的土地,不离不弃。
1983年后的修复工作只是一个开始,到了1992年,当地意识到这条大堤对于防川村乃至整个地区的重要性,决定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升级。
经过几年的规划与建设,洋馆坪路堤焕然一新,防川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便利。
捍卫主权
如今防川村的居民们再也不必依赖邻国,而是可以直接与祖国沟通交流,这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不过更能够说明防川村居民们的精神,还要从这条路的存在与清朝末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紧密相连说起。
那个时代,列强的压迫让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宝贵的土地被割让出去,防川村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条约防川村一度成为了一个与祖国分割的“飞地”,不仅仅是土地的失去,更多的是民族尊严的受损,洋馆坪路堤便成为了这片土地与祖国的唯一联系,它的存在象征着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一位民族英雄吴大澂挺身而出,他敏锐地察觉到《中俄北京条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原定的边界位置并不准确,导致了防川村这片土地被误割给了沙俄,吴大澂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通过与沙俄的艰难谈判,最终成功地将防川村这块土地夺了回来,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领土的归还,更是中国捍卫主权、保卫尊严的一个象征。
现如今的在防川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洋馆坪路堤和防川村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现如今的防川村,已经不再是那个孤立无援的小村落。
如今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也是中国坚韧精神的象征,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走在洋馆坪路堤上,感受它背后浓厚的历史气息,这里有三国的风光,有历史的遗迹,更有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故事。
在防川村,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土字碑”,这块碑立于清朝时期,是为纪念重新划定国界而设立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土字碑依然屹立在风中,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奋斗历程。
每当你走近它伸手触摸那粗糙的碑身,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份血与火的激烈,那份为了捍卫家园和祖国而付出的坚定信念。
洋馆坪路堤、防川村的历史经历,让当地更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和生活,而每一位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被其深深吸引住,想要了解他们的故事。
而且能够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感,仿佛听到了那些曾经战斗的英雄们在耳畔低语,讲述他们如何用血与火书写中华民族的辉煌。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洋馆坪路堤》
延边广播电视台——《多元防川 值得奔赴》2024-12-23
结语:
洋馆坪路堤和防川村的故事,虽然看似普通,却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无尽智慧与力量,如今我们站在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是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更是在感怀那些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先辈们。
每一条小路、每一块石碑、每一座村落,背后都有着属于它的历史和故事,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片土地,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感受祖国每一寸土地背后,隐藏着的深沉力量。
在未来我们依然要守护每一寸土地,不仅仅是为了历史,更是为了那个不断崛起的民族,那个为和平与尊严而斗争的民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