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江津塘河古镇
古镇因塘河绕场而过得名。早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明朝自建王爷庙开始,陆续建房成为集镇。至清乾隆四十七年,正式设镇属思善里,并趋于兴盛。
古镇街道依山而建,从河畔码头起,呈阶梯状蜿蜒上扬。约长600米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其间有三道寨门。拾级而上的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古镇现存明清古建筑群近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为塘河古街区、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三大部分。古镇拥有明清古建筑群、寺庙、碑刻、庄园、祠堂、会馆、寨门、栈道、古桥等18处市、镇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第三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塘河古街区占地2.8公顷,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特征风格的古建筑约15000平方米。建造于明代的王爷庙,至今还保持着原貌。正殿和戏楼均为飞檐画壁,戏楼台额上犹存的松、竹、梅和篆、楷文字更显当年绰约风姿。王爷庙街对面的“龙门号”是昔时塘河撑船人休闲聚会之地。其建筑马头山墙、卷棚斗拱、撑弓雀替,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在古镇制髙点原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清源宫,惜今只保留了宫墙旧迹。在古街区重重叠叠的房宇间,还间插着几栋风格独特、巴渝罕见的徽派建筑;而街面的朱家洋楼更是别具一格。它将中西方建筑技艺巧妙融合为一体,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插进这重重叠叠的中式建筑中。由此可见,塘河古镇昔日对外交流的频繁,其房宇楼馆是不同建筑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国地域文化通揽•建筑卷》,中华书局,2014年)
酉阳龙潭古镇
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部,距县城近30公里。镇原址在离现址不远处的渤海梅树村,由于当地有两处圆形氽水潭,形如龙眼,因此得名“龙潭”。清雍正十三年,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才迁往龙潭河(古称湄苏河)旁重建。乾隆元年酉阳县升为酉阳直隶州,龙潭设“州同”,佐理酉阳直隶州事。民国后改州为县,民国二十四年更设为镇。抗日战争时期,因国民政府之金融、纺织、汽车及军事工业搬迁到龙潭,这里又以“小南京”而扬名。自秦统一全国至今,龙潭已有2200多年历史,早在汉高祖五年,龙潭即有巴人居住。
龙潭镇的古建筑群作长条形分布,房屋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古街区内均为石板路。古街内由150余堵封火墙把古镇隔离出200多个四合院。其中著名的建筑有禹王宫、万寿宫、祠、庙宇、经院、书院等,另有不少吊脚楼形态的土家族民居建筑。龙潭古镇的建筑以其石板老街、封火墙、四合院为主要特色。
石板街主街宽约5米,均由长1米、宽0.6米的石板铺就。街道多数为5行石板,最宽的有9行石板;如遇髙低不平处,就垫成7—10余级的阶梯。从瓦厂弯经永兴街、中心街、永胜街至永胜下街的梭子桥全长约3公里。另一条街起自福兴桥,下抵江西潭顺河街,全长0.5公里。因年代久远,石板被摩擦光滑,青幽如玉。街内无数大巷、小巷相互连通,从任意一个小巷进入便可绕镇一周。石板街两旁,或为老式的木板房,很窄的门扉,几扇折叠在一起,雕着镂空的图案,或为堂屋居中,厢房对开,曲廊回环,几家合住的四合院。
在龙潭镇,砖木结构的民居鳞次栉比,人们用砖砌成的封火墙保护院落不受火灾。镇上的封火墙,高达十几米或二三十米不等。墙内建房舍。房屋是木结构,院内的“中堂”,是作为祭祀先祖、迎接宾客和办理婚丧的地方。大富人家则由几个“四合天井大院”构成。楼上或为读书楼,或为绣花楼,或为陈放楼。若院落临着街面,其楼下则用木板装修或以砖泥砌成柜台售货。院落间常见青砖花墙盖瓦,以石灰粉檐,沿街一面全为店铺,开间大小不等,但庭院幽深,内有二、三重天井,后面作主宅或仓库,部分富裕商家内设亭阁花园,水榭戏台,廊廊回环,很有气派。
“万寿宫”是龙潭古镇的标志性古建筑,移建于清乾隆三年,翻建于道光十八年,是古镇上最大的古建筑。其院落独立,正门临江,后门靠街,占地面积达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宫内有六进三院,分上清殿、御清殿、太清殿。宫内门不相对,两墙作屏,中堂龙位与戏楼遥相呼应。“万寿宫”中曾举办过庆贺光绪皇帝登基的大典仪式,还为慈禧太后的60大寿办过庆典。再后万寿宫成了豫章公所(江西会馆)。万寿宫里不仅遍布以龙为题材显示皇权的雕刻、题记与壁画,且其建筑规格与尺度,如宫殿前后大门按髙九尺九,宽五尺五建造,宫殿两院按进深九间,开间五间设计,均与“九五之尊”的概念相关。(《中国地域文化通揽•建筑卷》,中华书局,2014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