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 杨朝清
近日,陈建华驱车十多个小时,从湖南郴州老家自驾返回广东东莞。临行前,陈建华的父母和亲戚们将土鸡蛋、粉条、腊肉等塞进了汽车后备箱,足足有一百多斤。(2月4日 澎湃新闻)
经历春节短暂的团聚之后,许多年轻人都会返程回到平日工作生活的城市,开启新一年的打拼。后备箱装的不只是食物和特产,更是父母无声的爱与牵挂。“父母年龄越大,子女走得越远,他们的爱越无力,只能通过每一次拼命给子女塞东西来表达出来”。诗意化的语言,道出了不少父母的心声;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这份爱始终如影随形。
不是城市里买不到菜,而是父母的爱太浓。父母亲人精心准备的食物和特产,有品质吃得更安心。“返程后备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满满当当的后备箱意味着父母亲人沉甸甸的爱与关心。
最是牵挂动人心,最是细节暖人心。小时候爱吃的甜点,去掉了外面叶子的莴笋与白菜,切好的土鸡能直接开炒、切成块的腊味能直接下锅炖,见证了父母的贴心与暖心;换位思考的体谅和将心比心的成全,让很多“中国式父母”对子女“居大不易”有很强的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鸣,他们不仅渴望通过“返程后备箱”来降低子女的生活成本,也心甘情愿通过“自讨苦吃”来减轻子女的负担。
为了让子女乃至孙辈吃得更好,“返程后备箱”见证了父母的舍得与慷慨。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驱动着许多“中国式父母”对晚辈不遗余力、不求回报的关爱。后备箱再大,也装不下父母的爱,一点一滴都是无尽的不舍和牵挂。
有学者指出,急剧的社会变迁,让家庭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家庭的物质、精神生活供给中心已经由长辈转变为晚辈,这就是所谓的“家庭下行主义”,爱、照顾和家庭资源都是由上往下的。不论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朴素“父母心”,还是在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上难以帮衬子女产生的一种补偿心理,抑或是社会流动加速导致的团聚愈发稀缺,“返程后备箱”投射着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悠悠万事,吃饭为先。虽然渐渐老去的父母和子女既存在着年龄上的“代沟”,也存在着“数字鸿沟”,双方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重视吃、讲究吃却是二者共同的文化基因,“返程后备箱”成为一个情感互动的渠道。
“返程后备箱”不仅有让人放心的食材,也饱含“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等情感与认同。“返程后备箱”让每一个在异乡打拼的游子都懂得,自己并非孤立无依的原子。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