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月初五傍晚,达州神剑园青石板上还凝聚着夜雨的潮气。
26岁的讲解员张周踩着细碎的脚步走出张爱萍故居,红色大衣掠过石阶缝隙间新冒的青苔。这是她坚守岗位的第七个春节,也是她所在的13人讲解团队日均接待7000名游客的第六天。
走出景区大门,张周看着广场上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主题雕塑,恍惚间与七年前那个独自练习讲解词的雨夜重叠。
“那时张爱萍故居和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开放已有8年,当时我总对着空荡的展厅讲将军故事,回声像在和历史对话。”她转身望向游客中心心愿墙上新贴的四百余张红色便签,歪歪斜斜的“长大后我也要当讲解员”与苍劲的“勿忘初心”在暮色中交叠。
从2人到13人:在红色文化中生长的年轻力量
“第一次站在战史馆时,脚步声都有回声。”2018年刚入职的张周记忆犹新,当时刚毕业的张周踏进神剑园时,这里仅有2个展馆、2名讲解员。如今占地203亩的园区内,已发展有战史馆、神剑馆、张爱萍故居和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四大展馆,而她现如今所在的13人讲解团队正穿梭于四个展馆之间,日均接待量较七年前增长近六倍。
“正月初二正值接待高峰,当天有近9000名游客,我们每人要轮岗三次。”讲解员彭铭一边将神剑园主题文创礼物递给游客,一边告诉记者。连日来,这支平均年龄24岁的队伍,既要完成日常讲解,还要统筹新春特别活动:心愿墙收集着天南海北的寄语,古潮投壶区传来阵阵欢笑,文创礼品发放处排起的长队绵延至游客接待中心门外。
此刻在战史馆A1层的办公室内,刚结束讲解工作的廖富鹏那藏青色大衣肩头还凝着雨珠,他正与同事复盘当天遇到游客的突发提问:“展柜里大刀血槽是否真染过血,我解释了红四方面军入川时川东游击军的作战历史,但应该补充兵器养护知识……”如今这样的分享会已成为他们讲解团队的传统,团队建立的“疑难问题共享文档”已积累七百多条应对策略,每个讲解员都像一个移动的“红色数据库”。
三万字讲解词背后的“绣花功夫”
“将军又名端绪,在这方天井里听过的巴山夜雨,最终化作了两弹一星的惊雷。”晨光初现,一袭红装制服的张周佩戴好“小蜜蜂”扩音器已开始工作。
在张爱萍故居会客厅的“天地君亲师位”匾额前,参观者常被张周的解读震撼:“天字不出头,寓意顶天立地者,尽管往前冲;地字土与也笔画相连,象征国土永不可分……”这段即兴发挥源自2019年一次讲解任务中面对一位游客的突然发问,如今已成为张周的固定讲解环节。
战史馆内,张周示意孩子们贴近观察大刀血槽:“这些暗红痕迹不是锈迹,是川东游击军创建根据地时留下的历史印记。”
在张爱萍故居厢房展厅内,张周指着一幅珍贵的黑白照片讲解道,“1987年,将军返乡路过中心广场附近时,特意让警卫员收起警戒线,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面对年龄较小的游客,张周特意调整讲解节奏,“当时周围的群众纷纷欢呼‘将军回来咯!’”
7年的讲解员工作经历,让张周练就了“因人施讲”的绝活。在她的办公桌抽屉内,讲解词本已泛黄卷边,200多页文稿被荧光笔画出彩虹般的分层标记——针对青少年的互动问答侧重于研学内容用绿色标注,党政机关偏爱的党性教育,涉及的段落则用红色星标,三万余字的文本也在她口中化作流淌的“红色长河”。
青石板裂缝里的红色传承
“听完姐姐的讲解,我看到青石板上的裂缝都像在讲故事。”巴中游客吴雨桐在留言簿上的稚嫩留言,道出了神剑园讲解服务的精髓:在精神共振中传承红色文化。
正月初五,张周在将军事迹展台前发现叠放整齐的红领巾——那个听完“将军拒警护”故事的小学生,用最郑重的少先队礼完成了无声对话;当她讲述张爱萍将军1987年返乡时那句“我回家还需要保护吗”,现场聆听的游客无不动容。
夜幕降临,张周轻触手机屏幕,锁屏照片是七年前穿着不合身制服在空荡展厅练习的自己。如今四个展馆的声光设备智能调控,但她们仍保持着亲手擦拭展柜的习惯。“红色教育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代际间的精神共鸣。”查看当日游客中心心愿墙时,她特意将那张歪歪扭扭的“长大后我也要当讲解员”的便签取回,并贴在办公桌抬头可见的位置。
据悉,2025年春节黄金周前六日,神剑园游客接待量突破4万人次。但在这群年轻人心中,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瞬间:鞠躬时响起的掌声、孩童踮脚挂心愿卡的模样、游客在主题雕塑前突然挺直的脊梁。
傍晚6时许,雨又下了起来,张周撑伞走过战史广场,灯光将她的影子拉长。此刻,13个年轻的声音仍在四个展馆间回荡,将三万字的讲解词化作时空经纬,织就一张接住历史星火的网。
来源:达州融媒 见习记者:吴昊 编辑:李小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