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2月4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 洪泓塬 文/图)今天是正月初七,也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作为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洛阳桥依旧人气十足,趁着天气晴好,不少市民游客抓住假期的小尾巴,感受这座古老桥梁的独特魅力。
假期最后一天,洛阳桥热度不减
上午10点多,洛阳桥上的人络绎不绝,或驻足欣赏风景,或忙着拍照留念,或停下脚步聆听导游介绍古桥的厚重历史。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来自潮汕的庄先生带着八旬母亲漫步古桥,在桥头停下来为母亲拍照。“我们昨天晚上才自驾到泉州,洛阳桥是第一站,就想看看古人建桥的智慧。”庄先生说,潮汕与泉州地理位置接近,两个城市有许多相似,这次他特意带母亲来泉州玩,想把打卡泉州的古桥、寺庙,顺便尝一尝泉州的美食。
一头的桥南古街上亦是人潮涌动,沿街两侧的美食市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万安海蛎煎、双阳印尼美食、河市芋头、马甲肉粽、罗溪鸡卷、虹山地瓜等洛江特色美食小吃深受大家喜爱。摊位上充满年味的非遗手工艺品、纪念品,也令市民游客流连。大家挑选着心仪的物品,想把这份春节的美好记忆带回家。
游客在洛阳桥头拍照打卡
孩童与可爱蛇形装饰同框
从桥南古街往里走,就到了古朴的余庆楼,这里也是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的演出地。
“来喽!”上午11时,身着惠安传统服饰的“讲述人”开门迎客,开启了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的序幕。余庆楼外,妆糕人、十音铜锣、掌中木偶、俞家棍等丰富多样的泉州非遗文化,在“讲述人”的插科打诨中悉数亮相;余庆楼前,梨园戏演员们身着戏服,身姿绰约,从楼内鱼贯而出,与观众近距离互动。
梨园戏《陈三五娘》
梨园戏《陈三五娘》
梨园戏《陈三五娘》与现场观众互动
陈三和五娘元宵赏灯浪漫邂逅、五娘在绣楼投下荔枝与手帕、主人公彼此互许……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从楼外到楼内,从一楼到二楼,随着剧情递进,现场观众与演员们一起层层深入建筑内部,通过3位引导人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沉浸在剧情之中。
根据记载,泉州梨园戏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优秀地方剧种。2024年,梨园戏《陈三五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入选重点传统经典剧目的梨园戏《陈三五娘》属于华东版,而此次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是在华东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删减,并加入三个引导人的角色。
什么是沉浸式互动演绎?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导演曾龙介绍,沉浸式互动演绎与传统演出形式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演出通常采用镜框式舞台,观众静坐于固定位置观赏;而沉浸式互动演绎则选择在自然环境、历史遗迹或日常居住空间中进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将处于动态,根据表演和剧情的推进,以流动的方式进行观赏。
据悉,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将持续到2月12日(正月十五),上午下午各表演一场,欢迎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看戏。
来源:闽南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