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角落?隆化登场!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有多少城市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又有多少地方,虽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却被不经意地遗忘在时光的角落里。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座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中部的小城 —— 隆化。它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韵味、人文风情和自然美景,犹如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它的美。
隆化,地处北纬 41°08′50″~41°50′10″,东经 116°47′45″~118°19′10″之间 ,总面积 5473 平方千米,是河北省国土面积第三大县。它西临丰宁满族自治县,南靠滦平县,北部及东北部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接壤,东部及东南部和承德县、承德市毗邻,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隆化既有北方的豪迈大气,又融合了南方的婉约灵秀。
千年流转:探寻隆化历史脉络
隆化的历史,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据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年前的石器时代,隆化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发源于中原地区的 “仰韶文化” 和发源于北方的 “红山文化” 在这里交汇融合,伊逊河岸边及其以东地区的人类已经过着相当于氏族社会后期的定居生活。
尧舜时代,隆化属幽州地,曾是山戎氏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夏朝时,这里被称为 “鬼方”,属冀州;商朝西周时期,这里是孤竹国的北境地,山戎族在此从事狩猎和农、牧相结合的生产活动;战国初期,隆化属于东胡地,燕将秦开北征东胡后,县境中部和东部属燕右北平郡地,西部的滦河沿岸属渔阳郡地,还在今隆化镇北始筑城并设立行政机构。燕国为巩固北部边界,修筑长城并设置五郡,隆化处于渔阳郡和右北平郡之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隆化仍属秦右北平郡和渔阳郡地,秦朝末年被匈奴民族势力吞并,为冒顿单于国,属匈奴左地。西汉初期,这里属于匈奴左贤王地,汉武帝击溃匈奴后,划归乌桓民族,仍属右北平郡和渔阳郡地,并筑城、建烽燧以防匈奴南下。东汉初年,这里是乌桓、鲜卑两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和帝永元以后,鲜卑人居于此,延熹元年为鲜卑中东部地区,延熹九年,隆化属鲜卑中、东部地。
三国时期,隆化先后为乌桓和鲜卑东部大人领地,三国末年,附属于拓跋部的鲜卑势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魏元帝景元二年,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进贡,成为魏之臣国。西晋时,这里为鲜卑宇文氏地;东晋初为鲜卑段氏地,晋成帝咸康四年,莫容氏吞并段氏,转为前燕地,穆帝永和六年,前燕将范阳郡的方城县徙至于今隆化镇北鲍家营战国故城,前秦灭燕后,一度归属幽州,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五年以后,属于前秦苻坚的平洲,孝武帝太元九年,慕容垂复国以后,又属后燕,安帝义熙五年,转属北燕冯跋地。
南北朝时期,北魏延和元年,太武帝拓跋焘伐北燕,在今隆化镇北土城子置益州,领安乐、密云、广阳三郡,同时是燕乐县治所在地,太平真君二年改益州为广阳郡,献文帝黄兴二年设置安州,北魏永熙三年,北魏弃安州,当地转为库莫奚族居地,北齐天保三年,文宣帝高洋又复安州至于故地,这一时期生活在这一带的居民主要是鲜卑族、奚族,公元 497 至 555 年,安州一带为鲜卑、奚、汉、突厥等民族杂居之地。
隋朝时,隆化为臣服于隋的库莫奚族居地,州县俱废;唐统一后,此地属饶乐都督府,隶属营州,奚族仍居于此,唐太宗时,奚等数十部落叛离东突厥归附于唐,贞观 22 年,奚帅可度者内附于唐王朝,唐于奚地置饶乐都督府,封奚王为都督赐名李显庆,隆化一带属之。五代时期,隆化属耶律氏契丹政权辖地。
辽代,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征服奚族后称帝,建立契丹政权,隆化一带属契丹,辽圣宗时,将战争中俘获的冀幽州各地汉人,迁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属中京道,隆化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金代,隆化为北京大定府兴州治及兴化县、利民县地,天辅六年,金将完颜宗翰攻克辽北安州,金废北安州存兴化县,后又设兴州,属北京路。元代,蒙古太祖十年,派史天祥讨兴州,兴州入于蒙古,元建国后,这里是上都路兴州地。
明朝时,这里为兴州五卫地,后为蒙古族游牧地。明洪武二年,明副将军常遇春进攻大兴州,败元守兵,并设兴州五卫,属永平府,洪武四年,明朝废燕山以北诸州县,原地划归蒙古诺音卫辖,改兴州为五卫地,永乐初年,兴州五卫治所南迁,当地成了无人居住的军事禁区,随着明势力的逐渐南撤,隆化一带成为蒙古族游牧地。清初,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在唐三营建总管衙门,雍正元年,设立热河厅,雍正十年,设立波罗河屯协唐三营守备署,雍正十一年,置承德直隶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辖,乾隆元年建四旗厅于土城子,设波罗河屯巡检司和郭家屯巡检司,乾隆七年罢承德州,仍为热河厅,并于张三营设巡检司,属热河理事厅,乾隆四十三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府,改四旗厅为丰宁县,隆化县大部分属丰宁县地,张三营巡检司则属承德府地,宣统二年,取 “隆盛开化” 之意建隆化县,县署设在唐三营。
在隆化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陷泉大战” 和 “乌兰布通之战”。1162 年,金朝与契丹在隆化境内发生了 “陷泉大战” ,这场战役是金朝对前朝契丹的重要战役,标志着金朝完全覆灭契丹的叛乱。当时,契丹人因不满女真贵族的残酷压迫而造反,抗金浪潮风起云涌。金世宗调集各路大军进行征讨,最终在陷泉一带与契丹军展开决战。契丹军 8 万人马在河滩上扎营,却因地形不利和金军的突袭而大败,契丹军被杀一万数千人,被俘 5 万人,军队从此被灭绝。陷泉之战的古战场就在今隆化县七家镇境内的茅沟河谷,虽已过去八九百年,但战争遗迹仍依稀可见,上个世纪 70 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曾发现过埋满人骨的乱葬坑,有的人骨没有头颅,有的骨头上还嵌着箭头。
1690 年,康熙在隆化指挥了乌兰布通之战 。当时,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率军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地区,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康熙大帝动员十万大军北讨噶尔丹,自己亲率一军为中路,总率全局,皇兄和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褆为副将,率兵 3 万为左路军,出古北口;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简亲王雅布、信郡王鄂札为副将,出喜峰口,率兵 2 万为右路军。然而,在战争过程中,康熙皇帝因犯疟疾病倒,无奈返回北京,最终由福全兵团继续前进与噶尔丹军作战。这场战役以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虽未完全消灭噶尔丹势力,但解决了漠北蒙古的纷争,维护了清朝的统一和稳定。
人文之光:隆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悠久的历史,隆化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历史遗迹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其中,古炭窑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隆化古代生活的神秘面纱 。
这些古炭窑遗址是由承德文物保护员徐寒冰和几名文物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历时两年发现的。他们在隆化县隆化镇十二挠海村、哑巴店村,韩麻营镇平房村,汤头沟镇凤凰岭村,章吉营乡杨树沟门村,荒地乡二沟门村等地,共发现了 124 个古炭窑遗址。这些古炭窑群遗址年代久远,种类繁多,产量很大,主要分布在古县城周边交通便利、森林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的村落山上或沟里 。
古炭窑的结构包括窑床、窑门、窑墙、烟筒、进风口等部分,目前已发现的古炭窑遗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石头砌的炭窑,以荒地乡、章吉营乡、汤头沟镇最多,有 20 多个;第二种是土炭窑,荒地乡、隆化镇等 6 个村最多,有 90 多个。从规格上看,有大窑和小窑两种,大窑长约 6 米,高约 1.3 米左右,能烧 800 - 1000 多斤左右的炭;小窑长约 3 - 4 米,高 1 米左右,能烧 300 - 600 多斤炭 。
据当地老人回忆,1949 年以前,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炭窑,年年烧炭。百姓烧完木炭,便结队赶到 50 华里外的西十字街市场出售。西十字街市场位于隆化县内,古时这里较为繁华,街里有烧饼铺、油条铺、铁匠铺等,各个商铺都大量使用木炭。此外,街里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冬季用火盆装炭取暖,而且几乎家家都吃火锅。村里耕地面积小,山地多平地少,每年秋收的粮食省吃俭用也只够过冬,到了来年开春,如果家里没有其它收入,一家人只能饿肚子。于是,百姓们靠山吃山,靠烧炭贴补家用 。
经调查,隆化古炭窑烧炭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从种类来看有黑炭和白炭之分。黑炭的烧制工艺是建一个密封的炭窑,土窑或石窑均可,但密封要好,保证整个炭窑没有空气进入,燃烧几天后,就把进风口和烟筒封上,隆化的老炭工管这叫作 “焖窑”,大约经过两三天时间,进入木炭的炭化期,冷却后就可以出炭,出来的炭便是黑炭。而白炭工艺不用 “焖窑”,把烧好的木炭立刻出炉,把炙热的木炭从炭窑里取出来后与空气接触,利用热解生成的挥发物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进行精炼,之后再用土覆盖冷却,这样木炭硬度高,木炭表面附有残留的白色成分,所以叫白炭。白炭在窑外又燃烧一次,比黑炭轻,价格也比黑炭贵 。在古代没有煤、电等能源时,白炭因其硬度大、耐烧、火候硬等特性,是用来冶炼铜铁金属,制作铜器、铁器,维修农机具的最好能源 。
专家认为,这些古炭窑群遗址大概属于辽、金时期,对还原古代隆化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考古意义。它们不仅是隆化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民俗大观园:隆化的多彩风情
隆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满族二贵摔跤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城乡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公元 1820 年前后),距今已有 180 多年的历史。1987 年,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表演,逐渐成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表演者在表演时,将摔跤道具牢牢地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形成两个夸张的矮人摔跤姿态。在武场乐队的伴奏下,他们手足并用,做出许多如抡、转、滚、举、扫、磕、绊、支架子、下绊子等摔跤动作,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武士摔跤的场面。其表演强撼有力,动作诙谐幽默,集体表演更是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极具观赏性和独特的艺术魄力 。而且,它的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艺术于一身,具有特殊的历史、学术、实用、研究、观赏价值。
隆化中幡也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它是流传于隆化县的民间杂耍,形成于明朝末期清朝初期,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至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新中国诞生后,中幡很快得到普及发展,然而在文革期间又几近灭亡,直到 1984 年以后,经过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提高,才逐渐形成隆化文化品牌。
隆化中幡的表演主要是以道具造型,展示演员表现技巧和体能巧妙结合的一种杂耍形式。表演者身着传统侠客衣裤,头扎独特头巾,伴着锣鼓声,大小中幡一齐舞动。表演技巧丰富多样,主要有中幡探日、插香、苏秦抱月、托塔压腕、串肩、背花、灌顶、灌肘、断梁、牙架、童子拜观音、张飞大骗马、单金独立、老虎大劂尾等造型和绝活,这些绝活串连成一个完整的套路,舞动起来左右翻滚、起伏跌宕,好似云中探花,非常壮观。由于中幡重量达 50 余斤,加上顶风翻舞重量可达 100 斤左右,所以舞幡是非常吃力的,这也更凸显了表演者的力量与技巧 。
霸王鞭同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别名 “地落子”,是流传民间比较广泛的一档花会,发源地位于隆化县城东北章吉营满族乡章吉营村。这里交通发达,山川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满族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方。霸王鞭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兴盛于清代至中华民国。
在表演霸王鞭时,舞者一手的手指上扣着绣有各种图案的方巾,另一支手执鞭的中端、鼓或竹片,或双手各执一鞭。舞起来时,以鞭击打或碰击臂、腿、肩、腰、背、脚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面,两人以上舞蹈时常常互相对敲,随着跳动的步伐,这些器械发出整齐有节奏悦耳的响声。其表演者人数不限,可一个人打,男女双打,也可集体分组对打,表演者按一定套路,有规律、有节奏地挥舞击打,形成一套跳跃、舞打的连续动作 。霸王鞭节奏明快、粗犷豪放,以喜庆欢乐为主调,服装道具、表演套路、音乐制作等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
黄河九曲灯会则是隆化城乡在正月十五期间举办的大型灯会 ,它由古战场中的黄河九曲阵演变而来。传说赵公明妹妹姬宵、碧宵、琼宵为破敌摆过此阵,灯阵中有 365 盏灯,象征着阵中 365 名带兵头目,每个头目带兵 3 名,全阵共 1095 名兵丁守阵,中心(天灯)指挥官用红绿旗指挥,变化阵势,使敌方陷入阵中,迷若瀚海,手足无措,后来被民间艺人演变为黄河九曲灯会。
黄河灯的架子用竹木、秫秸和向日葵杆编扎,高 5 尺,九个曲阵连成正方形,横竖排各 19 盏灯计 361 盏,门灯 4 盏,其中,中心一盏为天灯,设高杆挂起,365 盏灯象征一年 365 天,遇上闰月年门灯加成 5 个。灯距和路宽各 5 尺,占地近 2 亩,九个曲阵有固定的路线,入阵后依次先到四门斗,再到四边中间曲阵,而后到达中心即 “天灯” 处,再转出灯阵,从入阵到出阵路程 540 米。灯架上的 365 盏灯碗木托钉在 5 尺高的立柱上,上放麻油小碗,也有用荞面捏成灯碗,趁荞面未干,冻在立柱上,灯盏外罩各色纸罩,入夜 365 盏灯一齐点燃,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灯会设专人添油,点燃被风刮灭了的灯,每天用麻油 10 斤左右,人们还会通过观察灯的明亮程度来预测年景和月日好坏,灯展结束后,大家还要抢灯,以期喜得贵子 。
味蕾狂欢:隆化特色美食盛宴
隆化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让人回味无穷。承德坝上烤羊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坝上烤全羊可以和北京烤鸭相媲美,选用的是草原放养的 “小蒙鹿”“细毛羊” 等品种,这些羊个头均匀,肉质细嫩,无膻气味。制作时,先将整羊去皮、去头后用井水洗净,然后架在炭火上,一边涂刷孜然、胡椒等风味调料,一边转动炉架反复烘烤,充分激发出肉与配料的香气。烤全羊成品的外皮金黄油亮,肉质绵软鲜嫩,肉香扑鼻,是招待贵客的佳品,备受中外客人的青睐 。
除了烤全羊,坝上烤羊腿和烤羊排也别有一番风味。坝上烤羊腿选一年以内的羊,取下羊腿后,在羊腿的正反面斜着划出花刀,放在炭火架上翻面烘烤,还要往羊腿上刷些调料,要用文火烤,不要用旺火和明火,等到羊腿变得深棕色并且冒出油即可食用 。坝上烤羊排则选用坝上草原羔羊为原料,按照坝上口外特有的传统厨技,结合现代加工工艺秘制而成,完美地保存了羊肉原有的风味,肉质鲜香、外焦里嫩、爽口不腻,堪称一绝 。
隆化驴肉火烧也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小吃 ,它的外皮酥脆,内馅鲜美可口,特别是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驴肉汤,更是让人食欲大开。隆化的驴肉火烧在制作上颇为讲究,火烧是用面粉和水混合后发酵而成的一种面食,外酥内软。驴肉则需要精心腌制,然后煮至软烂。将炖煮至酥烂的驴肉夹入火烧中,再根据个人口味撒上一些青椒碎,口感层次丰富,令人陶醉。在隆化,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装修精致的饭店,都能品尝到这道美味的驴肉火烧。
张三营白荞面血肠同样是隆化的特色美食 ,张三营又名一百家子,这里的白荞面营养丰富,且不易引发肥胖,有多种不同的做法,其中白荞面血肠是备受喜爱的名吃。它以白荞面为主料,加入充分搅拌的猪血(使其不会凝固)、葱、姜、胡椒粉、食盐、精熬的骨汤、饮用水等,将这些材料充分搅拌均匀成糊状,然后灌入优质的肠衣内,放入水中煮熟。煮制时,火候不宜过大。白荞面血肠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冬夏皆宜,煮熟之后可直接食用,口感独特,食用后齿颊留香;也可用煎制的方法,煎制时可选用肥瘦适中的生五花肉或猪头肉,先将肉放入锅中煎制充分后,再将切成片状的血肠放入煎锅中,切记不可过度搅拌,煎制直至酥脆后盛盘即可食用,煎制的血肠口感酥脆,香而不腻,令人百吃不厌;还可以采用过油的方法烹制血肠,将切成片状的血肠放入 7 成热的油中,这种做法的血肠松软,香味更浓 。
隆化的美食还有很多,如隆化熏肉,色泽鲜红、香味扑鼻,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肉腌制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熏制,这样才能保证熏肉的口感和味道,它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烹饪各种美食,是当地人民的日常食品之一;隆化烤鸡,皮脆肉嫩、味道鲜美,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鸡肉先腌制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烤制,这样才能让鸡肉的味道更加浓郁;隆化豆腐脑,是一种传统的早餐小吃,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豆腐脑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用豆子磨成豆浆,然后再用石膏水凝固成豆腐脑,隆化的豆腐脑口感细腻、柔软,配上各种调料和酱汁,味道更加美妙 。这些美食共同构成了隆化独特的饮食文化,每一口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小城的热情与温暖。
探秘隆化:邂逅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中心总长为 6.6 米的四块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体的汉白玉石上镌刻着朱德元帅为董存瑞烈士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 个镏金大字 。1987 年纪念碑扩建,占地为 440 平方米,在保留原样的基础上,高度抱歉,无法为你生成对应的内容,请修改后重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