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体验一场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织的沉浸之旅,山西没有雷同项。
如果要畅享一场中式古建筑大观,山西将是最佳目的地,没有之一。
一波又一波旅游热在国内城市间击鼓传花,这次终于轮到了山西,《黑神话:悟空》的跨界IP引爆了古建文旅热,让这片土地迎来它的高光时刻。更为惊喜的是,这次是众多山西城市的组团出圈。现在就让我们一路从太原向长治,探访那些不再隐秘的所在。
古老三晋的文物大观
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第一站的最好选择是位于省会太原的山西博物院。如果说山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博物馆”,那么山西博物院就是“博物馆中馆”,是山西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全省12件国宝级文物,有10件收藏在此,鸟尊、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彩绘雁鱼铜灯……每一件都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山西博物院馆藏单把陶鬲。
博物院常规展陈分为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7个专题,涵盖了三晋文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和领域。在这里,3个小时的细细游览,可以全面把握山西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髓。从这里出发,无论下一站选在何处,心中都有了依据。
既然来到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也不容错过。这座博物馆就建于北齐高官徐显秀墓坟墓考古遗址之上,坟冢本体就是博物馆展陈的一部分,是全国唯一一座原址修建的博物馆。进入展厅,巨大的墓葬遗址直入眼帘,若不是有玻璃罩壁保护,想必不少游客会有心踏入。即便保持了距离,沿着昏黄灯光望向那条15米长的墓道,同样令人心生遐想。
博物馆展览以壁画为主,且全部出土于徐显秀墓。这些壁画彰显出北齐官家气派,不乏传世精品,画家陈丹青在到访时赞其“中国线条美学的视觉盛宴”。在观赏中,分布于博物馆不同位置的壁画,如同一片片拼图,在脑中拼凑起这座墓葬内的原貌。
仅存活了27年的北齐政权以“疯狂”著称,极尽奢靡荒唐。这座博物馆凝固了北齐最后的荣光,也成为直接触摸这段历史的最好场所。
古建筑与艺术的沉浸之旅
走出太原,向长治,既是古建筑沉浸之旅,也是彩塑艺术鉴赏之旅。
地上文物看山西,此言不虚。全省存世的古建筑有2802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31处,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古建,现存有120座,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5%。
长治第一站是晋南地区最大的北宋遗存——法兴寺。
法兴寺位于长子县,距离城区30公里,适合自驾前往。在这里,可以了解建于唐代的燃灯塔如何长明不灭,造于宋代的彩塑力士如何将中式“力量”表现得传神。这座始建于北魏、扩建于唐、更名于宋、迁移复建于今的千年古寺,在过往岁月中默默收藏着它的光华。
法兴寺位于慈林山坳的村落之间,胜在宁谧,夏季林木茂盛时该是最好的时节,寺院东北角有一座高台,从这里眺望周边村落,想必会有难忘的体验。距离法兴寺不远处,还有一座崇庆寺,据说1993年6月雕塑家钱绍武来此考察后,将这里的十八罗汉像誉为“宋塑之冠”。
观音堂位于长治市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到访长治的必去之地。由于事先没有作功课,在踏入这一方小小佛堂后,我当即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同行的记者们在惊艳中发出阵阵“哇”的感叹。堂内除地面外,40平米的空间被雕塑填满,满目琳琅、层层叠叠、精巧瑰丽。
庙小乾坤大,相信每一位到访者,都会在进门的那一刻便屏气敛神,不舍低头。
红色文博的当代表达
山西的文化之旅是古今之间的往复穿越,而恢弘厚重的红色革命史,构成了其现代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可磨灭的红色基因。而长治周边更是“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武乡县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进驻次数最多、驻扎村庄最多的县,如今的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是当地最大的红色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实的大型革命纪念馆。
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收藏的抗战时期出版物。
作为一所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这里的布展骨架清晰,血肉丰满。在声光电模拟场景、电动沙盘、真实枪械装备、生活用品等展品配合下,博物馆将八路军的8年抗战史娓娓道来。其间穿插展示着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兵工厂等微缩复原场景模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峥嵘岁月。尤其是一份签订于1942年的“生死合同”,读过令人泪下,那是在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下,申良沟村42户村民签下的跟随共产党、绝不投敌的誓言。2个小时的参观,每一位跟随讲解员走完展馆的观众,澎湃在心中的唯有感动。
离开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也有了下一站的线索——展馆中看到的八路军兵工厂,如今已成为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展览馆。兵工厂原址改造为展厅,当年,黄崖洞保卫战中一战成名的“八一式”马步枪就出自这个悬崖之巅的简陋洞穴。现在,这里既是红色文化博物馆,也是风景秀美的景区,乘坐观光车、缆车或者“装甲运兵车”,一路可以尽揽太行山风光。
黄崖洞景区还有一座烈士陵园,埋葬着40余位八路军战士的遗骨。记者一行在这里遇到了年过八旬的守墓人赵乃堂,当初一句“八路军对我们有恩,我愿意去”,他从1991年守护至今。革命老区人继承着红色基因,一路上的耳闻目睹,足以让我们领会,红色文化的传扬靠史料,更靠人们的红色魂。
作者丨记者 王晓萌
责编丨陈雪飞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陈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