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文化味,锦绣中国年。2025乙巳蛇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放眼中原大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节日氛围格外浓厚。春节期间,记者走进河南博物院、郑州美术馆新馆、洛阳博物馆、河南非遗美学馆等文博场馆,感悟和美中国年里的文化味儿。
春满弦歌——乙巳年春节华夏古乐专题赏听会现场。河南博物院供图
听
千年古乐余音不绝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军
1月31日,大年初三。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打造的“春满弦歌——乙巳年春节华夏古乐专题赏听会”如期开演。演员们身着古代服饰,手持乐器,演奏着一曲又一曲古乐,抑扬顿挫之间让观众感受到了跨越千年的天籁之音。
本次专题赏听会是华夏古乐团为蛇年春节打造的一场音乐盛宴。郑州市民范先生专门带孩子来观看华夏古乐团春节演出。“我提前就在平台上预约了,春节假期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咱们的古文化还挺有意义的。”范先生告诉记者。
如今,华夏古乐团已成为河南博物院的“网红”IP,每逢节假日,一票难求,今年的春节赏听会以蛇年为主题,选取经典古曲与新编乐章,从庄严肃穆的钟磬雅乐,到诗意盎然的轻吟雅韵,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新春惊喜。
从广州远道而来的梁先生听完很开心:“没想到复原的古乐器能吹奏出这么好听的音乐,我最喜欢《金蛇狂舞》这首曲子,让我耳目一新。”
面对赞美,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并不意外。他告诉记者,华夏古乐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以音乐文物为基础,对中原地区古代乐器、服饰、乐曲以及演出场景进行复原和舞台演绎,带给观众的是“可以聆听的历史”,每一首乐曲都是精心打磨的。“就像《金蛇狂舞》,原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表达了节日的欢腾气氛。我们用编钟金石之声来改编演绎这首乐曲,借此来表达对乙巳蛇年的美好憧憬与期待。”霍锟说。
除了该赏听会,2024年暑期备受欢迎的华夏古乐日常演出加强版“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也在今年春节假期回归,更名为“华夏正声系列演出之‘春满弦歌’乙巳年春节专题赏听会”,演出时长延长为50分钟左右,将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这次演出持续到2月4日,史前陶乐器展演、殷商祭祀乐器组合、先秦时期的编钟雅乐、唐代盛世乐舞、宋代诗词吟唱等在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态都会在演出中展现。”霍锟说。
观众在体验《玄鸟生商》VR沉浸展。李丹阳 摄
看
沉浸体验穿越殷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您好,我是来自3600年前的玄鸟,因您捡起了一块青铜碎片,触发了任务。下面请和我一起开启一场关于商文明的奇妙体验。”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跟随系统指示,一场30分钟的沉浸式旅程为观众缓缓揭开商朝的神秘面纱。
2月1日,郑州美术馆新馆热闹非凡,三楼展厅的《玄鸟生商》VR沉浸展,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前来体验。“VR营造的立体场景,仿佛带我融入历史,沉浸感太强了!”孩子家长唐亮在体验后赞叹。
《玄鸟生商》VR沉浸展是河南中广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河南轻工职业学院联合打造的大空间VR沉浸展作品。制作方秉持“数字技术+文化IP”双驱动模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殷商文明。
在这场沉浸展中,观众跟随玄鸟的踪迹,翱翔于上古天空,穿越城墙与河流,俯瞰商族起源之地;亲临祭祀现场,感受庄严肃穆的仪式;制作青铜器,感悟辉煌的青铜文明……
为了增强互动,展览里融入了很多彩蛋。观众可以拿起锤子,砸碎VR空间中指定的铜范;商代将军亚长烧龟甲占卜时,观众可以凑近,端详徐徐裂开的纹路。
让历史可感可亲,除了数字技术的加持,更离不开对脚本的反复打磨。“从前期去殷墟博物馆新馆调研,到和相关专家面对面研讨,再结合文献资料比照,我们力争更贴近历史。不少历史爱好者向我们反映,无论是商人的服饰,还是模拟的出土文物,还原度都很高。”工作人员关豪琦介绍。
“河南有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到了咱家门口,更要讲好河南自己的故事。”关豪琦说,通过VR技术重现商代的历史文化,加强细节描摹,能进一步激发观众的探索欲。
郑州作为开幕的第一站,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好评。“《玄鸟生商》VR沉浸展也已陆续在安阳、商丘、平顶山开展,期待大家在虚拟现实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关豪琦说。
1月31日晚,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景区开展非遗鱼灯会巡游活动,鱼灯在光影交错中轻摇舞动,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观赏体验,感受民俗文化的浓浓年味。黄政伟 摄
逛
河洛寻珍夜探古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2月1日晚,洛阳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客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梭在各个展厅,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展开对话。
这是洛阳博物馆春节期间推出的“一夜探古今”沉浸式夜游活动。该活动以洛阳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沉浸式讲解、场景式复原演绎、NPC互动等形式,将文物活化,让历史重现。
在“唐三彩”展区,游客们在欣赏精美唐三彩文物的同时,还能通过数字化互动屏幕,了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来自陕西的游客邹盛乐表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非常新颖,让我对洛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洛阳,各大博物馆分别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新春体验。
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夏朝骨猴、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爵”的乳钉纹铜爵……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游客们手持寻宝图,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寻找隐藏的文物宝藏。
春节期间,该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奇妙夜之河洛寻珍”文物寻宝活动,六大主题分别对应馆内的主题展厅,每个主题都有特定的寻宝任务,游客们需要通过解谜和互动,找到隐藏的文物码。完成每个主题的寻宝任务后,可以获得一张成就海报和一次抽奖机会。
郑州游客王丽旭告诉记者:“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春节期间,濮阳市中原油田展览馆正常面向公众开放,许多市民选择在“展馆里过大年”,感受石油特色,共度文化春节(1月29日摄)。仝江 摄
触
创意加持非遗赶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耍一耍皮影戏,于台前幕后感知光影艺术;练一练太极拳,在一招一式中拥抱健康……春节期间,河南非遗美学馆的特色非遗体验活动和非遗产品,传递出浓浓的年味儿。
2月1日,河南非遗美学馆内的木版年画套色印章体验,吸引了不少人排队参与。将白色明信片固定在相框里,用调好色的印章分次叠压,一幅色彩明快、喜气洋洋的《柴王推车》木版年画套色印章便诞生了。拿到这张亲手制作的套色印章,初中生石怡格外激动:“原来非遗还可以这么潮流,看到鲜艳的色彩跃动在明信片上,我觉得新年的氛围感更足了。”
“这套印章,是我们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联合推出的,年画套色印章《柴王推车》寄托着新的一年‘黄金万两、满载而归’的美好祝愿。”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部主任葛磊说,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的特点在于套色印刷,通过用不同的木版逐层叠加,印刷出的色彩层次感更强。
除此之外,该馆还与高浮雕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国工匠”李仁清联合推出了《福寿绵绵》套色印章,与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袁升科联合推出青蛇年主题剪纸印章,造型独特、寓意吉祥,带来满满的活力与生机。
现场还有丑萌的皮老虎、“制皂好运”的春节主题手工皂、憨态可掬的唐三彩“墩墩马”、精美的蛇年香包等,传统非遗技艺插上创意的翅膀,转化成有趣、潮流的非遗产品,受到追捧。
夜幕降临,河南非遗美学馆附近的健康路夜市热闹起来。“优良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天然客流,来非遗美学馆参观的人群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也是非遗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葛磊介绍,为助力河南文旅夜间消费,自2024年9月以来,河南非遗美学馆将开放时间由原来的9:00—17:00,调整为13:00—21:00,成为省内乃至国内公益性文化场馆常态化夜间运营的新案例之一。
立足河南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生动保护实践,河南非遗美学馆不仅为河南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平台,也成为服务广大市民和游客、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一扇窗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