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特色
蠡县,这座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的县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京津冀经济圈的腹心地带。它地处保定市东南部,处于保定、沧州、衡水三市的交界处 ,县境东北与高阳县接壤,东南与肃宁县相邻,正南与饶阳县和安平县相连,西南与博野县相接,西北与清苑区毗邻,总面积达 650 平方千米。
从地图上看,蠡县所在的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它北距首都北京、东距天津、西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均不到 200 公里,这样的距离,既让蠡县能够充分接受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又保持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和独立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蠡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辐射外溢的重要承接区域,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蠡县的交通网络如同一张紧密的大网,四通八达。石雄城际高铁规划设站,让蠡县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为蠡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乘坐高铁从蠡县出发,短时间内就能抵达北京、石家庄等大城市,这将极大地缩短时空距离,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动。除了高铁,津石、曲港、大广、保沧四条高速穿境而过,形成了 “七横七纵、一环多放射” 的交通路网 ,县域内实现 10 分钟上高速全覆盖,真正做到了 “一铁穿城、八骏四通”。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居民出行,都变得极为便捷。这种交通优势,让蠡县在区域发展中占据了先机,成为了连接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历史的长河:蠡县的千年变迁
蠡县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早在黄帝颛顼划野分州时,这片土地就有了地名建制,那时的蠡县,或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但它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悄然登场 。
时光流转,到了西汉时期,蠡县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 始置陆成县。这个古老的县城,见证了西汉的繁荣与兴衰,也为蠡县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时期,陆成县并入蠡吾县,治所在今博野县里村(原为蠡村)。蠡吾县的设立,让这片土地开始崭露头角。据记载,东汉桓帝的父亲刘翼曾被封为蠡吾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景明元年(公元 500 年),蠡吾县改名博野县,并徙治于今治。这一时期,蠡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蠡县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始置蠡州,辖博野县(今蠡县)。从此,蠡县开始以蠡州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历经宋、金、元等朝代,一直延续到明朝。
明朝洪武八年(公元 1375 年),是蠡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朝廷降蠡州为蠡县,从此,蠡县这个名字正式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之后的几百年里,蠡县虽然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1958 年 10 月,蠡县与高阳县合并,1962 年 1 月,又恢复蠡县建制。1994 年,蠡县正式划归保定市管辖,成为了保定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产业发展的腾飞之路
传统产业的辉煌
蠡县的产业发展,犹如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经济腾飞的旋律。纺织、皮毛服装等传统产业,是这首乐章中最为雄浑的音符,它们承载着蠡县的历史记忆,也书写着当下的辉煌篇章。
蠡县的毛纺织业起源于 1977 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北方的大地上闪耀着光芒。曾经,这里拥有大小毛纺厂及专业加工户 1000 多家,日产量高达 100 多吨,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毛线生产基地 。1998 年,蠡县凭借其雄厚的纺织实力,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 “纺织强县”,毛纺业更是被列为 “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 之首。走进蠡县的辛兴镇,仿佛走进了一个毛线的世界。这里是纺织产业名镇,具有强大的 “产业集群” 效应。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再到售卖和发货,所有环节都能在镇上完成。20 世纪 90 年代,这里的毛线产业就已颇具规模,几座专业的毛线加工厂矗立在镇上,家家户户都与毛线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3 年之前,常珊还是毛线厂里的一名女工,后来,她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商的商机,跟着身边人做起了开网店卖毛线的生意。从最初售卖传统的毛线球,到后来更新产品,卖附带针织教学视频的成套毛线材料包,常珊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好。2017 年,她的网店月营业额已经达到几十万元。而这一年,蠡县也被命名为 “河北省纺织产业名县”。2022 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们喜爱的毛线花束 “出圈”,让蠡县的商户们看到了新的商机。如今,辛兴镇的村民们不仅卖毛线,还制作毛线花束等手工制品。常珊的直播间里,五颜六色的毛线花束争奇斗艳,有 “玫瑰”“向日葵”“郁金香”“牡丹” 等各种款式。顾客下单后,她就将花束精心打包、发货。目前,全镇共有商户约 2000 家,主要从事毛线产品零售、批发,从业人员 1.5 万人,年销售额约 30 亿元。毛线产业的成功,是蠡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南庄镇,汽车内饰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几十年前,这里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麂皮制造等传统行业。20 世纪 90 年代,有村民从浙江带回了方向盘套生产技术,从此,汽车内饰行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南庄镇果断淘汰了传统的麂皮产业,转而发展汽车清洁布、汽车座套等内饰产品。如今,该镇共有 8 个村生产汽车内饰产品,村里的工人每月收入可达 6 千元。南庄镇汽车内饰行业去年销售额为 4 亿元,日销售记录为 6 万单。当地一位生产方向盘套的老板表示,自家产品的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各占一半,产品还远销俄罗斯与美国。
蠡县的皮毛皮革业同样历史悠久,拥有国家级皮毛专业市场 —— 留史皮毛市场。自 1994 年起,这里成功举办了六届全国皮毛交易会。2005 年,蠡县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命名为 “中国皮都”。依托庞大的皮毛集散优势,全县形成了以留史为中心的制革、裘皮、羊绒加工、珍稀动物养殖等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过去,蠡县的皮毛皮革产业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发展,当地百姓利用盐碱地熬皮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皮毛加工工序,技术领先。清朝光绪年间,留史及周边村民开始开设小作坊批量加工皮条或鞭鞘,还将皮毛制成高档裘皮服装出售。当时,这里的皮毛产业分工明确,“李家佐的皮条,朱家佐的胶,南白楼的皮袄,大王村的鞘”,闻名遐迩。到了现代,蠡县的皮毛皮革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品涵盖制革、皮件加工、裘皮服装、尾毛加工、梳绒以及绒毛加工、羊绒衫生产、毛呢生产等。产业模式也从过去的小作坊生产逐渐转变为集团化生产,采用国内国际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工艺,产品质量独步天下 。
新兴产业的崛起
在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同时,蠡县的新兴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为蠡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正成为蠡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着蠡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英利能源发展(蠡县)有限公司的入驻,是蠡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0 年 6 月,该公司正式注册,2018 年 9 月全面停产。2021 年 10 月,英利蠡县智慧光伏产业园相关项目签约重启。2022 年 1 月,英利・蠡县智慧光伏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投产,二期奠基。两年来,蠡县多部门协同助力英利恢复产能,健全产业链条,创造了从签约到一期投产、二期全面开工仅用时 3 个月的 “蠡县速度” 。英利能源蠡县智慧光伏产业园二期 8 月建成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5.2GW,年产值将达百亿元。利用英利的 “磁石效应”,蠡县积极招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园区,引进华为逆变器、上海海优威太阳能 EVA 薄膜等上下游项目,聚力打造材料供应、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场景应用、能源储存五位一体的光伏产业集群。力争 2023 年产值达到 150 亿元,“十四五” 末产值达到 300 亿元至 500 亿元,成为引领蠡县发展的第一引擎。
在生物医药领域,河北紫薇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也在不断发力。该公司专注于药品研发、生产,其药品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正在进行着各种实验,为研发出更多、更好的药品而努力。紫薇山制药正加速推进血液灌流器等肾透析产品项目落地投产,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
蠡县还在积极布局汽车电子、养老等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引进相关配套产业。目前,立讯精密、平恩康、鑫泽汽配等装备制造企业已相继落地,科大讯飞终端研发基地正加快建设。蠡县还在加快打造华北地区体量最大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打造集康养、医疗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独特的文化魅力
历史文化名人
蠡县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繁荣的经济,还滋养了丰富的文化。这里是名人辈出的地方,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蠡县的历史天空。
春秋时期的鲍叔牙,以其与管仲之间深厚的 “管鲍之交” 而闻名于世。他的重情重义,成为了蠡县人为人处世的榜样,也为蠡县的文化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关怀。越国名相范蠡,在功成身退之后,偕西施来到蠡县经商。他的商业智慧和传奇经历,让蠡县的商业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自从范蠡过留史,天下皮毛第一家”,这句流传千古的佳话,见证了范蠡对蠡县皮毛产业的深远影响。
清代的颜元、李恕谷,是 “颜李” 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强调经世致用,对当时的学术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颜元主张 “实学”“实习”“实行”,反对空谈义理,提倡学以致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蠡县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思想,他的著作和言论,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到了现代,蠡县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著名作家梁斌,以其革命文学巨著《红旗谱》而闻名于世。这部作品以蠡县的高蠡暴动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梁斌的文学成就,不仅为蠡县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画大师黄胄,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黄胄的绘画艺术,不仅为蠡县的文化艺术事业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文化传承
蠡县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是中共保定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震惊华北的 “高蠡暴动” 的发生地。1932 年 8 月,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的直接领导下,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掀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 —— 高蠡暴动 。这场暴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在蠡县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高蠡暴动的故事,成为了蠡县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它见证了蠡县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精神。著名作家梁斌,正是以高蠡暴动为背景,创作了革命文学巨著《红旗谱》。这部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蠡县的红色历史。
在蠡县,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如今,蠡县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梁斌黄胄纪念馆,作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保定十大文化印象新地标,每年吸引着数万人到此参观、接受红色教育。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珍贵的文物、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蠡县的红色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精神。此外,蠡县还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等方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非遗与特色文化
蠡县的文化魅力,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上。“蠡县戳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武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遐迩。戳脚是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传统武术,其动作刚劲有力、灵活多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蠡县戳脚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更是对蠡县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除了蠡县戳脚,蠡县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郜家小磨香油制作技艺、蠡县二踢脚制作技艺等。郜家小磨香油,源自蠡县大百尺镇大百尺村那历史悠久的郜家小磨香油坊。这家香油坊的小磨香油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历经五代人的精心传承与坚守,成为了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制作工艺上,郜家小磨香油始终坚持采用传统的水代法生产工艺,从选料、清洗、炒籽、磨浆、搅拌、振荡、沉淀到撇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了香油的独特风味和品质。蠡县二踢脚制作技艺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汉代,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二踢脚是一种爆竹,因在燃放时会产生两次爆响而得名。蠡县二踢脚制作生产过程有 40 多道工序,主要包括搓筒制作、引线制作、炒锯沬、胶泥、穿眼过节、动药、成装等。其中,装药环节要求最为严格、精细,分为上、下两部分。炮筒的下部装 “竖药”,用于引爆并将炮筒送向高空;上部装 “横药”,负责升空后的爆炸。传统的二踢脚拨底和缯头工艺也颇具特色,拨底是用拨刀沿炮筒底部内壁挑纸拨压,以封住筒底,防止漏药,拨底的用力和刀数会影响二踢脚的升空高度和响声;缯头则是将二踢脚上端多出的皮纸用细绳勒紧、绑实,然后将余头儿用刀切平,绑好的缯头形状如古代将士的高束发髻,使整个二踢脚造型古朴典雅。燃放二踢脚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习俗,常用于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以表达人们的欢乐、庆祝和纪念之情。
蠡县的古迹众多,百尺台、齐盖墓、大宋台等,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百尺台,相传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筑,它见证了蠡县在古代的繁荣与辉煌。齐盖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其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研究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大宋台,是宋代的遗址,它的存在,为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些古迹,不仅是蠡县历史的见证,也是蠡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景点的别样风光
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公园
蠡县的旅游景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千禧湖公园,这座位于县城内的标志性风景区,占地 26.7 公顷,其中水域面积 10 万平方米 。走进千禧湖公园,仿佛走进了一个人间仙境。湖光榭,宛如一位优雅的少女,静静地矗立在湖边,与湖水相映成趣。湖心岛,像是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湖中央,岛上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揽月桥,犹如一道彩虹,横跨在湖面上,连接着湖的两岸。夜晚华灯初上时,漫步在公园的小道上,一边享受清风徐来,一边欣赏四周的灯光美景,何等惬意!音乐喷泉则是公园里的一大亮点,随着音乐的节奏,喷泉的水柱高低起伏,变幻出各种美丽的形状,五彩斑斓的灯光映照在水柱上,如梦如幻,让人陶醉其中。
塔影公园同样独具特色,它位于蠡县县城中心,原址是一座旧粮店,经彻底改造后建成为一座集休闲、娱乐、健身、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园内的主要景点包括双塔凌霄、万柳吟廊、五桥映日、荷池烟渚、镜潭疏雨、云岭松涛、石舫、天香书院以及仿古钟楼等 。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高耸的仿唐古塔 —— 凌霄塔。它共有九层,高约 46 米,因底层西北角有方形基座,远观好似浮屠顶,所以又称 “浮屠塔”。塔身自下而上收分显著,并饰以叠涩线脚。四壁有壶门龛,内塑佛像。登上塔顶,整个县城尽收眼底。若逢晴天,远处的群山和碧绿的田野更是历历在目。万柳吟廊,蜿蜒曲折,两旁垂柳依依,微风吹过,柳枝随风飘舞,仿佛在吟诵着一首首优美的诗篇。五桥映日,五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湖面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荷池烟渚,夏日里,荷花盛开,粉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与碧绿的荷叶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镜潭疏雨,在细雨蒙蒙的日子里,湖面如镜,细雨如丝,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云岭松涛,山上松树郁郁葱葱,山风拂过,松涛阵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石舫静静地停泊在湖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天香书院里,书香四溢,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仿古钟楼,钟声悠扬,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了古代。
历史遗迹的岁月沉淀
除了美丽的公园,蠡县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蠡县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蠡县的文化记忆。瀛台,位于蠡县县城内东南角,原是明正德年间(公元 1506 - 1521 年)所建的 “秀野亭”。清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此驻跸,并题写了 “瀛台” 匾额,故也称 “圆明园”。现在亭已不存,只有正殿五间和东西配房保存完好。走进这座古老的建筑,时光仿佛瞬间回到了过去。殿内有栩栩如生的壁画和人脸绣像,生动地再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奢华生活。而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又为这静谧的古殿平添了几分现代的气息。瀛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它曾经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是达官贵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今,虽然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但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西大桥,作为县城内唯一保留比较完好的老桥,它见证了蠡县的交通变迁。这座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桥身的砖石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每一幅图案都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站在西大桥上,看着桥下潺潺的流水,仿佛能听到过去的马车声和行人的脚步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北新村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有 “燕赵第一名楼” 之称。这些建筑风格为 “青砖灰瓦,斗拱飞檐”,至今尚存三座完整的大宅院和一座庙宇以及许多单体建筑。走进这些古民居,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世界。院子里的石板路、雕花的门窗、精美的木雕和砖雕,都让人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这些保存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对研究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们是蠡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未来展望:蠡县的无限可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蠡县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蠡县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在经济领域,蠡县将继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纺织、皮毛皮革等传统产业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成为蠡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英利能源蠡县智慧光伏产业园将不断扩大产能,提升技术水平,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光伏产业基地。同时,蠡县还将积极引进更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光伏产业集群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河北紫薇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方面,蠡县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梁斌黄胄纪念馆将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提升展览水平,成为展示蠡县文化的重要窗口。蠡县还将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蠡县的文化影响力。此外,蠡县还将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蠡县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旅游产业也将成为蠡县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蠡县将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千禧湖公园、塔影公园等将不断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蠡县还将开发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例如,以梁庄红旗谱小镇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以湖村为代表,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蠡县的未来,是一幅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画卷。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蠡县必将实现经济的腾飞、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成为京津冀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共同期待蠡县更加美好的明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