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是不同寻常的街道,一条不太长的街道,以街中心界碑为界,曾经分别为中国和英国管辖。直至香港回归后,这条街才统归中国管辖,但这里是特区中的特区,街道的一边为深圳,另一边为香港,进出都需办理通关手续,持通关证件方可进出。
走在中英街上,除深港附近居民外,绝大多数是内地观光客。据说深圳户籍的每周可到中英街一次,内地户籍的每30天可来此一次。当下,中英街上以南腔北调、中老年内地游客居多。他们是来观光和购物的。导游把他们引向免税商店。笔者见到观光客多数在免税店购买香烟、金器饰品、北京安宫牛黄丸。导游说,这里的商品比内地便宜很多。尤其是彩金项链、中华烟、老虎膏、安宫牛黄丸都很便宜。导游强调说,这里的安宫牛黄丸是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救命药,对脑梗特别有效。其实,这种药只能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清热解毒,镇惊醒脑,没有导游说的那么神奇、夸张。
中英街有不少的超市,日用品琳琅满目,购买的人也很多。深圳的一些居民,拖着购物车来购物,他们所购的多为日用杂货。
内地游客是不能越界去香港一侧的小巷的,那里通常有岗哨值勤。
从中英街界碑向前百多米,有一中英街文化墙,那里有鸦片战争以来一些历史雕刻,用历史告诉来者,香港被殖民的屈辱史,以及香港回归后,深港合作,共创繁荣的历史。
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记叙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的历史。
古榕树,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树根在深圳,叶枝覆盖香港,有“根在祖国,叶覆香港”的寓意。
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再向前,就是海滨栈道,蓝天白云,波光粼粼的海水,对岸的香港清晰可见,迷人的海滨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中英街是购物的天堂,也是观光、休闲的好地方。
附:
中英街简介
中英街,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与香港一街相处,需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中英街有步行街、环城路、海傍街、横头街、碧海路等5条街道与道路,主要建筑有入口广场、入口处建筑、骑楼、街道转角处建筑、转角广场、榕树林荫道、回归广场、天后宫广场、滨海观景道、中英街标志塔公园、海滨绿水长廊和中英街雕塑墙,街边商店林立,体现出“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
中英街拥有同根同源的深港共生文化、英杰荟萃的百年抗争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客家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交相辉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2年6月8日,中英街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04年,中英街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二十四年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中英街前身。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内地人誉为“购物天堂”。从1986年开始,黄金首饰成为中英街的销售热点。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英街修建的建筑, 为低层和中层(2—6层)。中英街中方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港方建筑以一层为主。
20世纪90年代初,中英街创下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的纪录。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英街商贸业出现了衰退,在新世纪之初走向转型之路。中英街提出了“旅游、观光、购物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定位。
(图片:刘女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