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马上就要过农历新年了嘛,上周我趁手里还有7天年假,我这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踏上了前往张掖的旅程,本想着去感受一番别样的西北风情,可回来后,却郁闷了好几天,心里头藏着5点疑问,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一直以来,我对于大西北的印象,总觉得各地都有些相似,可去了张掖一趟,真真切切让我发现,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韵味,也让我生出了诸多困惑。
疑问1:张掖人咋这么爱吃面食?
去张掖之前,就听闻当地面食颇具声名,然而到了那儿才惊觉,张掖人对面食的喜爱,远超想象,几乎顿顿都离不开这一口。
从特色的搓鱼面到浓香的牛肉小饭,各式各样的面食,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就算连着吃一个月,都很难重样,而且张掖人对面食的讲究,那也是细致入微,面条的粗细、软硬,汤汁的咸淡、鲜香,配菜的搭配,都有门道。
就拿牛肉小饭来说,这“饭粒”要小巧精致,入口顺滑,牛肉汤得浓郁醇厚,再配上葱花、香菜,香味瞬间四溢,在咱重庆,虽然也有面食,但这般讲究,还真是少见。
疑问2:张掖方言里咋这么多“哈”?
以前在电视上听张掖方言,觉得质朴亲切,可真正到了当地,和当地人交流,才发现这“哈”字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走哈”“吃哈”“等一哈”,几乎每句话里都能听到这个字。
记得有一次,我在街边小店买东西,老板热情地问:“你要啥子哈?”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意思,但又觉得这方言里透着一种别样的趣味。
和张掖人相处久了,我自己说话也不自觉地带上了“哈”字,朋友听了,都觉得我像是换了个人。
疑问3:为啥张掖餐馆一到饭点就人满为患?
张掖人对于吃,那可是相当执着,而且特别钟情于在餐馆就餐,无论是热闹的小吃街,还是颇具规模的大饭店,一到饭点,必定是排起长龙。
哪怕是工作日的午后,一些热门的小吃店门口,依旧是人头攒动,在重庆,我们也爱吃,不过大多还是习惯在家做饭,我实在想不通,张掖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在外面吃饭呢?
在张掖品尝美食的同时,我也留意到了当地丰富的酒文化,张掖的酒,风格独特,像滨河九粮液,就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张掖人不仅对本地酒青睐有加,对外地酒也来者不拒。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款来自我国白酒原酒之乡,四川邛崃生产的地方特色酒,南池翠N12酒。
酒液入口绵甜醇厚,香气协调,落口爽净,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查询了一番,才知道原来这款酒选用优质的高粱、大米等5种精粮为原料,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陈酿,基酒窖藏12年再加上25年老酒勾调而成。
酒厂历史悠久,于80年代建厂后便潜心专研酒质,在九十年代便被评为了老八大原酒厂,有着深厚的酿造底蕴,所产的酒品质上乘,在市场上也颇受好评,价格也比较亲民,百元左右的价格,却能带来三四百名酒的饮酒体验,性价比极高。
疑问4:张掖的古迹为啥保存得如此完好?
张掖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众多,而且保护得十分到位。除了声名远扬的七彩丹霞、马蹄寺,即便是一些小众的古迹,也都修缮得恰到好处,充满了历史韵味。
这些古迹,在城市中分布得宜,既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又充分展现了张掖悠久的历史文化,反观重庆,虽然也有不少历史遗迹,可一些规模较小的古迹,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失去了踪迹,同样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为啥张掖就能把古迹保存得如此完整呢?
疑问5:为啥张掖人对秦腔这般痴迷?
张掖的秦腔文化,那是相当繁荣,不仅有专业的秦腔剧团,定期举办演出,而且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时常能看到秦腔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表演,让人惊叹的是,很多年轻人对秦腔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
在重庆,我们也有自己的地方曲艺,可年轻人大多更倾向于流行文化,我就奇怪了,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为啥张掖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现场观看秦腔表演呢?
以上就是我这次张掖之行的困惑,要是有张掖的朋友看到,还请不吝赐教,帮我解开这些疑惑呀,在此先谢过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