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
崇阳县,一个地理位置独特且地形丰富的县域,其东部边界与通山县紧密相连,南部则与通城县及江西省的修水县接壤,西部与通城县和湖南省的临湘市交界,北部则与赤壁市和咸安区相邻。在这片土地上,低山丘陵是地形的主要特征,四周被连绵起伏的山峦所环绕,峰峦叠嶂,蔚为壮观。崇阳县地处大幕山、大湖山、大药姑山等几座名山之间,自然风光秀丽。
隽水,作为崇阳县的一条重要河流,从西南向东北流淌,宛如一条生命的纽带,滋养着这片土地。穿过壶头峡这个地形如瓶瓮之喉的峡谷,最终汇入赤壁境内的陆水水库,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23年6月, 崇阳县下辖8个镇、4个乡。 截至2022年末,崇阳县常住人口42.43万人。
崇阳古为三苗国地,春秋时属楚,秦时隶属荆州长沙郡。唐天宝二年(743年)置唐年县,五代吴顺义七年(927年)置宗阳县,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始名崇阳县。元、明、清时期,崇阳县分别属湖广行省武昌路、湖北省武昌府。
因境内群山崇聚,县治在阳(山南),故名“崇阳”。
回望历史,崇阳县的底蕴相当深厚,本文将结合地方志和当地史料来为您讲述,崇阳县各个乡镇的名称由来,其中有些来自史学家的考证,有些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看完之后虽然不至于对家乡完全知根知底,以后茶余饭后也能多几句闲谈~~~
天城镇
崇阳县最早的行政中心可追溯至暇心畈,现今的肖岭乡霞星村所在地。公元927年,伴随着县名的更迭为宗阳县,行政中心亦随之迁移至天城镇,之后天城镇一直作为崇阳县的行政核心,未曾更易。
清代,天城镇隶属于天城乡,。进入民国时期,尽管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天城镇始终保持着其政治与经济上的重要性。直至1982年2月,天城镇正式从更广泛的行政区域中析出,成为崇阳县直接管辖下的一个镇。
关于天城镇名称的由来,清朝同治五年的县志中留下了生动的描绘:“遥观此地,广袤无垠的原野铺展开来,土地肥沃,四周群山环抱,远山层峦叠嶂,宛如天然屏障,又似连绵不绝的屏风,故而得名天城。”这段记载为我们揭示了“天城”之名的自然景观渊源。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天城镇之所以得名“天城”,是因为它历史上曾是崇阳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名称象征着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与重要性,犹如天空之城,矗立于群山之间,引领着县域的发展与进步。
青山镇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原青山铺得名。
沙坪镇
沙坪镇,其原名“大沙坪”,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沙坪镇坐落于崇阳县的西南部,与湖南省临湘市、湖北省通城县以及赤壁市相邻,其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恰好位于隽水河之畔的一片广阔沙洲之上,因此得名沙坪。
其次,从历史背景来看,沙坪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时期,沙坪就已经成为下故郡里和乌石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沙坪镇的名称和行政区划虽然历经多次更迭,但“沙坪”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名称却如同其坚韧不拔的沙洲一般,始终屹立不倒,传承至今。这片沙洲不仅是沙坪镇名称的由来,更是其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象征。
石城镇
石城镇,坐落于崇阳县的西部边陲,其疆域东接青山镇,南邻沙坪镇,西连赤壁市的羊楼洞镇,北靠桂花泉镇,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石城镇在崇阳县的西部区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角色。
石城镇的地形地貌以低矮连绵的山丘为主,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如聚,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在这片被群山簇拥的土地上,有一个名为“石城湾”的所在,其名称的由来,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紧密相连。从远处眺望,石城湾宛如一道铜墙铁壁,屹立不倒;而走近细赏,则仿佛是一座由巨石堆砌而成的坚固城池,因此,人们便赋予了它“石城”的美名。
在这片被低矮山丘和层峦叠嶂的山脉所环绕的地貌中,石城湾以其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风貌,成为了石城镇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远处眺望,石城湾仿佛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而走近细看,它则酷似一座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城池,因此赢得了“石城”的美誉。
桂花泉镇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桂花泉得名。
白霓镇
白霓镇坐落于鄂南三县交汇的心脏地带,白霓镇倚靠崇阳盆地的东界,向东可通达咸宁,向南与江西接壤,向西则与湖南相连,北部紧邻赤壁,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以来,白霓镇不仅是崇阳县东部的重要交通要冲,也是周边多个乡镇的物资交流中心,商贸文化繁荣昌盛,留下了诸如石板街道、古老商号及店铺等众多历史遗迹。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一位名叫熊白霓的善士出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极大地便利了当地居民的过河通行。为表彰其善行,民众将该桥命名为“白霓桥”。据《崇阳县志》所载,白霓桥初建于明宣德六年(1426年),当时名为白泥桥。直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桥梁历经重修后,正式更名为白霓桥。
随着白霓桥的落成,人群逐渐汇聚于此,一座以桥命名的古镇——“白霓镇”应运而生。
路口镇
坐落于崇阳县东北隅的路口镇,恰好位于崇阳、通山、赤壁、咸安四县市区的交汇地带,堪称崇阳县的“东方门户”。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路口镇成为了多条驿道与现代公路的交汇枢纽。所谓“路口”,实则是古代崇阳通往咸宁与通往通山两条重要驿道的交汇节点,这两条驿道曾是连接周边多个区域的交通动脉。历经岁月的洗礼,路口铺逐渐蜕变为一个商贸繁荣的集镇,并因其地处交通要冲而得名“路口镇”。
另一种说法认为,路口镇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恰好位于历史悠久的路口铺(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路口街),这一名称由此沿用至今。
金塘镇
一种说法认为,金塘镇的名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当地遭遇饥荒,村中一位老者梦中受到仙人指引,说村边的一个鱼塘里有金子。村民们便去鱼塘里摸索,最终找到了金子,并用这些金子购买粮食,度过了饥荒。为了纪念这件事和感谢仙人,村民们将村名改为金塘。
另一种说法则与地名谐音有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记载,金塘镇原名为“崩塘”,因地处白沙河上游谷地,洪水常冲崩池塘而得名。后来,因方言中“崩”与“金”谐音,便改名为金塘。但这一说法与崇阳县金塘镇的具体历史背景可能并不完全吻合,因为崇阳县金塘镇的历史沿革和地名由来有其独特的轨迹。
肖岭乡
肖岭乡位于湖北省崇阳县的西南边缘,扼守着进入该县的“西南门户”,它地处药姑山的东南一隅,成为了湖北与湖南两省的交汇点。该乡东边邻接通城县的沙堆镇,南部紧靠隽水镇,西侧与湖南临湘市的龙源乡接壤,北部则是崇阳县的沙坪镇。肖岭乡的地理位置可谓独特。
追溯到清代时期,肖岭一带属仁义乡乌石里的星桥、河西保管辖,后来因乡政府驻扎在肖家岭得名为“肖岭乡”。而在民国和建国后的数次行政区划调整中,虽然区域范围经历了数次变化,但“肖岭乡”这一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铜钟乡
相传,唐太宗的舅父在往昔之时,为躲避世间的纷扰与祸乱,遁迹至铜钟山之巅。他在这片静谧的山巅之上,亲自策划并建造了一座名为开元寺的庙宇。在这座寺庙的深处,藏着一口巨大的铜钟,每当它被敲响,那悠远而响亮的钟声便会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能穿透云霄,直抵人心。
正是这口神奇的铜钟,为这片地域带来了“铜钟”的美名。岁月流转,时光荏苒,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行政区域也经历了重新的划分与调整。昔日那片静谧的山巅之地,逐渐蜕变成为了一个繁华的乡镇。日之地逐渐蜕变为一座乡镇,并直接采纳了“铜钟”这一地名,延续至今,成为了我们所知的崇阳县铜钟乡。
港口乡
港口乡这一地名的由来,或许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之中,尽管其确切的命名历程已难以追溯至细节之处。然而,通过对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的综合分析,我们仍能够尝试性地探索港口乡名称背后可能蕴含的故事。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审视,港口乡坐落于崇阳县的东南一隅,与多个相邻地区接壤。在这片土地上,高山与丘陵交织,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画卷。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赋予了港口乡以山水相依、景色宜人的独特魅力,也让“港口”这一名称似乎寓意着此地是一个自然美景汇聚、山水交融的“避风港湾”。
另一方面,从行政区划的变迁历程中,我们也能捕捉到港口乡名称可能的由来。港口乡是由多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合并而成的。这些乡村在合并之前,或许各自拥有着不同的名字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然而,在合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统一管理和便于识别的需要,一个新的名称——“港口”应运而生。这一名称不仅象征着港口乡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仿佛是一个连接四方的交通枢纽;更寓意着此地是一个汇聚多元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港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高枧乡
因乡人民政府驻高枧村得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