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1965年,祖国的大地上涌动着一股青春的热血。一群满怀激情与梦想的天津青年,在“坐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远方的年轻人,塔里木来安家……”的歌声中,踏上了前往新l疆的征途。他们,就是芳草湖农场的首批天津支边知识青年,用青春和汗水,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芳草湖,这个如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场,在当年却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它的名字“正繁户”,寓意着“正在繁荣昌盛”,但现实却远非如此。那时的芳草湖人,生活单调而闭塞,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敲钟、劳动、吃饭、睡觉的简单循环。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如同一本未曾翻阅的书,神秘而遥远。
这一切都在1965年的那个夏天发生了改变。当那辆满载着天津青年的大卡车缓缓驶入芳草湖农场时,整个农场都沸腾了。那些从未见过如此俊俏男女、细皮嫩肉的农场男女老少,都好奇地围了上来,用近乎欣赏动物般的眼神打量着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他们不解,这些城市里的俊男俊女,为何要放弃舒适的生活,千里迢迢来到这片荒凉之地。但很快,他们就被这些青年的热情与才华所折服,各部门也争相抢着要人。
在这批支边青年中,有一位名叫孙连奎的热血青年。他全身洋溢着释放不完的朝气,对农场、对边疆的文化建设充满了热情。他不仅会作曲、会摄影、会书画、会表演,还集编、导、演于一身,是农场文化建设的佼佼者。
在“文化大革命”最炙热的1967年,他与同事们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白手起家办起了农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摄影展览。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自拍、自冲、自洗、放大、装裱,最终展出了20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农场的新面貌、新变化,更激发了人们对经济建设的热情。展览一经展出,就轰动了农场和周边地区,参观者络绎不绝,赞不绝口。
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那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房世梅。她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从海河边来到了芳草湖农场。她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响遍了新疆大地。作为农场宣传队队长和主要歌唱演员,她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
她特别能吃苦,在兴修“反修干渠”时,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工地上为职工巡回演出。她常住低矮潮湿的地窝子、土坯房,吃饭饥一顿饱一顿,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的歌声和形象影响了当地三代人,在芳草湖这个全国最大的农场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还有那位美丽、贤惠、善良、幽默的李瑞芬。她在芳草湖新华书店工作了23年,为农场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芳草湖人亲昵地称呼她大姐,至今仍有许多当年孩童清晰地记得这位大姐给他们送来的宝书和精神食粮。她的名字与芳草湖新华书店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了农场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批支边青年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了农场的教育骨干,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的光芒;有的成为了医疗工作者,为当地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还有的成为了农业科技人员,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了农场的经济发展。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播撒下了文明的种子,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支边青年如今已步入暮年,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芳草湖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祖国的边疆地区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芳草湖农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那些支边青年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向那些为边疆建设做出贡献的支边青年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邀请老知青朋友们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