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河南大妈,曾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
每天就像“祥林嫂”一样,四处诉苦,周围人对她躲避不及。
8年来,这位河南大妈靠着自行车,骑遍国内20多个城市,穿越12个国家。
在骑行过程中,她甚至成功摆脱抑郁症的束缚。
那么,她一个老太太,是如何做到独自骑车环游世界的?
抑郁的前半生
1958年,李冬菊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民不聊生。
李冬菊的父亲是翻砂工,靠着微薄的工资艰难地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尽管生活艰辛,父亲始终坚持让孩子们上学。
他常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孩子的未来。"
在父亲的支持下,李冬菊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18岁那年,为了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李冬菊告别父母,来到了一个农场。
初到农场时,瘦弱的李冬菊让领导颇为为难,农场的劳动强度很大,担心她吃不消。
最终,领导考虑再三,将她安排在了炊事班工作。
在农场的四年时光,不仅锻炼了李冬菊的意志,还让她邂逅了自己的丈夫,农场保管员小张。
1980年,国家开始允许知青返城,李冬菊和小张一起回到了郑州。
凭借高中学历,李冬菊顺利进入了一家纺织厂。
初到工厂时,面对复杂的织机,她有些手足无措,但李冬菊勤奋好学,常常加班加点练习操作技能。
很快,她就熟练掌握了织机的各项操作。
其他工人往往需要三四人合作才能操作一台织机,而李冬菊却能独自操作,效率惊人。
她很快成为了厂里有名的"先进生产者",每月能挣到100多元,是小张工资的五倍。
1982年,李冬菊和小张喜结连理,没过两年,儿子出生了,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更多欢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张的性格逐渐变得专制。
他要求李冬菊必须按时回家做饭,不允许她和同事来往。
李冬菊为了家庭和睦,只能忍气吞声。
即便如此,小张还是经常对她冷嘲热讽,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李冬菊曾想过离婚,但为了孩子,她选择了隐忍。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丈夫,挽救这段婚姻,然而,事与愿违。
到了90年代末,小张开始沉迷赌博,常常彻夜不归,家里的积蓄很快被他输光,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雪上加霜的是,李冬菊所在的纺织厂宣布破产,她被迫下岗。
失去工作的打击还未平复,2005年,婚姻又走到了尽头。
李冬菊发现,小张不仅赌博成性,还在外面有了情人,还是小张单位的下属。
当李冬菊质问丈夫时,小张却无比冷酷地说:"离婚吧,你太强势了,没有女人味。"
一句话,让李冬菊瞬间崩溃,她万万没想到,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丈夫,竟会说出如此绝情的话。
离婚后,李冬菊被诊断出患有重度抑郁症和狂躁症,整日处于痛苦和绝望之中。
夜晚,她常常辗转难眠,回想着过去的种种,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离开这段痛苦的婚姻。
白天,她则像个"祥林嫂"一样四处诉说自己的不幸。
起初,亲朋好友还会耐心倾听,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也逐渐不耐烦,开始疏远她。
为了控制病情,李冬菊开始频繁出入医院,医生告诉她,她的情况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李冬菊不想放弃,她强迫自己配合治疗,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
她还参加了当地的志愿者活动,希望通过帮助他人来找到生活的意义。
然而,这些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
重拾信心,独自环游世界
2013年,李冬菊看着朋友们穿着专业的骑行设备,她感觉特别神气。
于是,她也买了同样的设备,一穿上,只觉得整个人都变得神清气爽。
一开始,她只是在小区里骑着玩玩,但渐渐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骑行去西藏。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不已,生活突然间有了盼头。
虽然第一次尝试因为积蓄不足而搁浅,但这个梦想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她开始在网上搜索骑行的信息,加入了各种骑行群。
群里骑友们分享的各地美景让她心驰神往,她开始幻想自己也能骑着车,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机会终于来了,群里有人发起了东南亚骑行的邀约,李冬菊鼓起勇气报了名。
为了筹集旅费,她开始疯狂地攒钱,甚至去做保洁工作。
每天工作结束后,她都会在附近的公园里骑行,为即将到来的长途旅行做准备。
终于,她凑齐了一万多元,将手续都办好后,便出发了。
这一路,可谓困难重重,语言不通,路况复杂,最终还因为性格不合,与同伴分道扬镳。
但这次的经历,却让李冬菊久违地尝到了自由的滋味。
回国后,她开始去云南打工,为下一次骑行积累资金。
2015年,李冬菊开始了她的国内骑行之旅,从海南到西藏,再到新疆,她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
这一年,李冬菊还多了一个特别的骑行伙伴——她的宠物狗"犀利"。
随着经验的积累,李冬菊学会了规划路线、查看交通、安排住宿等实用技能。
后来,她重返东南亚,独自完成了四国骑行。
在澳洲,她遭遇了一场山火,凭借着机智和勇气,她不仅保护了自己,还参与了救援工作。
在新西兰,她的自行车出现了故障,一位热心的自行车教练不仅帮她修车,还邀请她住在家中。
骑行带来的蜕变
骑行给李冬菊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她的身心健康状况。
被医生判定需终身服药的她,在一次骑行中忘记了吃药,后来竟然奇迹般地摆脱了抑郁症。
有一天,当她站在青海湖畔,望着碧蓝的湖水,她突然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感到那种压抑的痛苦了。
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骑行过程中,李冬菊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她和很多人一样,总是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在骑行中,她发现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
有一次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她的帐篷被风吹走,不得不在星空下露宿。
那一夜,她躺在睡袋里,仰望满天繁星,突然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宇宙。
从那以后,她开始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不再被物质的欲望所困扰。
最令李冬菊感到自豪的,是自我认知的重塑。
曾经完全依赖他人的李冬菊,现在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骑行,李冬菊在不同的国家,体验到了文化的差异,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共通。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当地一位老奶奶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虽然语言不通,但两人通过比划和笑容,度过了一个温馨的下午。
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山村,她看到了留守儿童的困境,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们。
她开始直播自己的骑行经历,将部分收入捐给这些孩子。
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送出一个中国结,感谢帮助过她的人。
如今,67岁的李冬菊,已经开始筹划2025年的中亚至中东骑行计划。
当被问及年龄是否会成为限制时,她笑着说: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好奇心才是推动我前进的动力。"
对她来说,骑行已不仅仅是一种旅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结语
李冬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我们都能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正如她常说的那句话:"生命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大河报-2024.12.25-《河南六旬阿姨8年穷游12国,10年抑郁症成功断药》
2.光明网-2023.3.4-《65岁阿姨离婚后8年骑行12国,靠3000元退休金一路穷游,“甚至忘了自己是病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