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悠悠岁月里,有段特别的历史,装满了年轻人的激情、汗水还有想家的愁绪,那就是知青下乡的时光。今儿个,咱就跟着郁以凡的回忆,回到 1973 年春节前,去体验一把从牡丹江回上海的探亲路,那可真是一场又难又暖的长途旅行。
一、归心似箭,启程回乡
想当年啊,一群满怀着希望的上海知青,响应号召跑到牡丹江的林场干活。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他们在林场都待满一年了。这些知青远离家乡、亲人,还有熟悉的大城市生活,心里头最盼的事,就是能回家看看。
眼瞅着春节要到了,想家想得不行的知青们,提前三天就忙活起来。费了好大劲儿,才买到 21 张从牡丹江到北京(再转到上海)的车票,这票可太金贵了!拿到车票那一刻,他们就好像已经握住了家乡的温暖。要出发的前一晚,知青宿舍里热闹得很,兴奋中又带着点舍不得,大家根本睡不着,手头一直忙个不停。有人小心翼翼地把攒了好久的林区特产打包,松子、榛子、黑木耳、蘑菇、葵花籽、大豆油、绵白糖,还有那又沉又饱含心意的椴木菜墩,这些东西在上海可稀罕着呢,都承载着他们对家人满满的思念,恨不得全塞进旅行袋里。虽说袋子塞得鼓鼓的,可谁也舍不得落下一样。
天刚有点亮,大家匆匆忙忙吃了早饭,又反复检查行李,生怕落下啥重要东西。还不到上午九点,心急如焚的知青们就催着林场调度员派车。林场也挺贴心,专门安排了五六个壮小伙护送,好让他们安全到火车站。到了车站,候车室里那 21 个知青的行李堆得像小山似的,每人至少四件,数量多得吓人。好在车站工作人员体谅他们着急回家,对行李超重的事儿睁只眼闭只眼,还暖心地让他们提前检票进站上车,这回家的路,总算开了个好头。
二、一路向北,拥挤相随
列车慢慢驶出牡丹江站,本以为能松口气,可谁知道,这才是艰难的开始。一路上,每停一站,就有大批其他林业局的知青涌上火车,车厢里越来越挤。到了一面坡车站,人多得都没地儿下脚了,空间被挤到最小。车窗外,白雪皑皑的山野一闪而过,可思乡心切的知青们哪有心思看风景,满心都想着快点到家。
天黑了,列车停靠哈尔滨站,这时候大家才觉得饿,随便吃了些面包、小蛋糕填肚子。接着,伴着车轮和铁轨碰撞发出的“咔嚓咔嚓”声,累极了的知青们有的趴在车窗边的小桌上,有的互相靠着座椅,呼呼大睡起来。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这会儿车上再吵,也吵不醒他们,就连平时睡觉爱打呼噜的几个知青,也毫无顾忌地打起了轻微鼾声。
第二天,列车在辽宁、河北的大片土地上跑着,车厢里的情况却越来越糟。人太多了,上厕所都成了难事,大家只能忍着,尽量少喝水。有些知青无聊地嗑瓜子解闷,还有围坐在一起玩扑克打发时间的,而作者呢,靠在车窗边,望着窗外被白雪盖住的田园和村庄,心里直发愁:带着这堆行李,到天津转车可咋整?
三、津城周转,困境求存
列车晃晃悠悠的,终于在第二天下午五点多到了天津东站。车厢里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知青们手忙脚乱地在行李架、座位下翻找自己的行李。小陆看着自己那四只大号旅行袋,特别是装了大半袋黄豆,还外加两块圆滚滚菜墩板的行李,满脸愁容,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出站。幸运的是,同车厢有个从北安农场来、行李不多的天津知青,热心地伸出援手,主动说帮忙提个袋子出站,还贴心地提醒可能要补缴超重费。车门一开,知青们一股脑儿涌下车,小陆为了感谢人家,大方地送了差不多二十斤黄豆。
作者自己也被四只大旅行袋折腾得够呛,两只旅行袋的提手用手帕扎紧,前胸后背各挎一只,两只手还各拎一袋,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就像只背着重重东西的大熊。不过,他也挺机灵,发现人挤人的时候,巧用借力挪步法,这么一来,不仅轻松了些,还不容易摔倒,后来他常用这法子,每次都管用。
二十来个知青在天津东站广场集合后,打听到去天津西站要坐 24 路车,巧的是,东站广场边上就是始发站。更暖心的是,车站那位中年女站务员看他们行李多、行动不方便,特意安排分乘两辆车去西站。
夜色笼罩的天津西站,广场上全是候车的人,大部分是上海和浙江知青。中转签票处排起了长队,半小时后,他们终于签到了从天津西到上海北站、晚上十一点多发车的车次。可当时正值春运,管得严,候车大厅不让进,只能在冰天雪地的广场上干等着。一月份的天津,寒风刺骨,地面的冰层滑溜溜的,作者从东站背着重重的行李走到西站,棉衣里出的汗被冷风一吹,浑身冰凉。小陆更是被行李压得直不起腰,最后咬咬牙,听了劝,扔掉些东西,把那块大菜墩往广场中央一滚,没想到,一个天津老哥眼疾手快,捡起菜墩,乐呵呵地骑车走了。
四、沪上渐近,终至家乡
检票上车后,知青们被人群冲散了,反正没座位号,能挤上车就行。车厢里满满当当的,站着的乘客一个挨着一个,绝大多数都是知青。大家为了抢行李架,各显神通,只要有空隙能塞旅行袋,绝不放过。作者和几个知青挤上了挨着餐车的车厢,小陆也在,好在他减负后顺利上了车。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根本没指望有座位,大家只能向乘务员打听哪扇车门上下客少,把行李堆在那儿,几个女知青干脆一屁股坐在行李上,像“守护天使”一样,一路照看着行李到上海。
午夜时分,困意像潮水一样涌来,连续两天没好好睡觉的知青们实在扛不住了。列车摇晃着,大家也顾不上形象了,找个能站脚的地方一屁股坐下,双臂抱膝,脑袋一耷拉,就这么睡着了。整个车厢横七竖八全是人,地板上也坐满了打盹的知青,乘警和乘务员路过,都得小心翼翼地从大家肩膀上跨过去。这一夜,作者睡得腰酸背痛,牙龈肿痛,棉衣棉裤沾满了灰土,灰头土脸的,那模样别提多狼狈了。
第三天上午,列车停靠徐州站,知青们像得到大赦一样,纷纷下车呼吸新鲜空气,抢购食物。作者一口气在站台小卖部吃了五个肉包子,又累又饿的他,觉得这包子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毕竟在林场吃了一年粗粮,这会儿的满足感没法形容。
列车再次开动,又出了岔子。乘警带着一个知青模样的年轻人,来到作者堆放行李的地方,拽出一只旅行袋,把作者带到餐车。原来是在天津西站上车的时候人多手杂,行李拿错了。对方还找了乘警,那乘警一开始还装模作样地审问,作者不耐烦了,说出父亲在东海舰队政治部工作(其实当时父亲已经受政治陷害离开部队了),没想到这竟把乘警唬住了,没说几句就让他回车厢了。这场小风波,让作者心情低落了好久才缓过来。
不过,随着列车继续南下,进入江苏段,车窗外久违的绿色大地映入眼帘,知青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纷纷挤到车窗前,眼巴巴地欣赏着阔别三个月的绿色。列车驶过南京大桥、无锡站,离家越来越近,大家的兴奋劲儿也越来越足。就算天黑了,也全无睡意,眼睛死死地盯着窗外,盼着快点到家。当列车驶过上海南翔大型编组站,看到真如站时,女知青们再也忍不住了,欢呼声响起,有人已经红着眼眶悄悄收拾行李。
最终,列车晚点几个小时,抵达上海北站。近三千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三天两夜,这场探亲之旅,又难又累,却也充满了温情与力量,深深地刻在作者心里。从那以后,作者再回上海探亲,大多选择去北京转车,虽说路远了些,但和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一比,反而觉得划算多了。这一段知青往事,不光是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在岁月的流转中闪闪发光,时刻提醒着我们别忘记那段过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