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曾是国家最神圣的存在。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年间曾重修改建。
天坛约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二十二位皇帝曾在这里与自然对话,进行过六百四十五次祭祀大典,是祭天建筑的最高成就。
历史上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抢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这种篡权行为让朱棣担心自己也会被诸王推翻,于是他以皇帝身份亲自守边攥住兵权。古代皇帝登基时要祭拜天地表达自己受命于天,朱棣迁都北平后为了巩固王位,使自己师出有名,他在天地坛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祭天过后,他的篡权等于获得上天的恩准。
丹陛桥
丹陛桥是一条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方有东西向的券洞信道,故称其为桥。
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行走。
祈年门
祈谷坛和祈年殿
祈谷坛和祈年殿位于天坛北部,祈谷坛由三层汉白玉圆坛组成,高6米,坛上有祈年殿。祈谷坛是一座方形砖城,四面开门。
以下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络资料整理
丹陛桥东的具服台
这里是祭祀时临时设置帐篷提供皇帝更衣、休息的地方。
具服台上的石构件或许是用于固定帏帐的。
现在具服台上建起一座仿帏帐造型的建筑,用于经营古装照相,也算是对具服台功用的一种另类继承吧。
祈谷坛宰牲亭
祈谷坛宰牲亭位于祈谷坛东北,长廊的尽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大殿,与殿前的井亭组成一座独立的院落,堪称北京最豪华的屠宰场所。
当时八国联军中的英军刚刚从天坛撤离,破烂的门窗显现出建筑的颓败。作为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宰牲亭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做过舞厅和管理用房,九十年代改为珠宝店。
2015年大修完成后,终于辟为精品展厅,包括部分原状陈列和几件大型展品。
北宰牲亭
双环万寿亭
双环万寿亭是乾隆六年时为庆祝母亲五十岁寿辰时所建,
祈年殿
祈年殿位于北京天坛的北部,前身为大祈。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
清光绪年间(1889),祈年殿遭遇雷击焚毁,其沉香木的楹柱在火灾中香飘数里。现在看到的祈年殿是根据原有的形状和结构重修的。
祈年殿是32米(九丈九尺九寸),是当时最高的建筑。光绪花了六年时间重建。
一年一度的祭天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中国古建筑对于在何处使用何种颜色有着严格的规定,帝王的宫殿大多是黄色琉璃瓦,这是因为黄色是中央的颜色,它被其他颜色簇拥,因而最为尊贵。但是在天坛祈年殿都是用青色琉璃瓦,这是因为青色有上升的气势,可融入天幕,象征着生生不息。
皇帝在天坛的居所也用蓝色,表达对天帝尊贵的崇敬。
祈年殿的上下三层均由深蓝色琉璃瓦铺盖,以象征天。殿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曾为北京城里最高的建筑之一。
和玺彩画是清代彩画中的最高等级。
林徽因是历史上第一个登上祈年殿殿顶的女性。
大殿全部采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没有用一根横梁,所以祈年殿又有“无梁殿”之称。
祈年殿内部属于未开放区域。
四根金丝楠木大柱象征四季,外面与门窗相连的十二根柱子象征十二个时辰,室内十二根红柱象征十二个月份。中外两层大柱相加相当于24个节气。加上四根金丝楠木,象征28星宿。这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祈年殿之所以有八位皇帝,是因为祖制规定,在位期间丢了一寸土地,就不能进殿供奉牌位。从道光帝开始,清朝的领土不断丢失。
祈年殿的供案
祭祀所用五谷就是“黍稷稻麦菽”,即黄米、小米、大米、小麦和豆类。
祈年殿中的龙凤大理石纹砖,传说是嘉靖皇帝修祈年殿时藻井飞龙与栖息在大理石上的飞凤互诉身世,皇帝突然前来,飞龙来不及回藻井,就与凤凰合成龙凤石。
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这些华表式石柱叫做棂星门,顶端雕刻着云,是凡人踏入天界的入口。
北门叫成贞门,东门叫泰元门,西门叫广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根据《周易》设定。中间是主位,供奉皇天上帝;东西两侧是配位,供奉皇帝祖先的牌位。
圜丘坛
圜丘坛位于天坛南部,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圜丘坛在设计中反复使用9和9的倍数,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圜丘坛在每年冬至祭天,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曾五十九次来此祭天。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祭台是用最高级的汉白玉砌成的。第二层坛面,设的是从位,是日月星辰、风雨云雷的牌位。
圜丘坛最上面也就是第一层直径是九丈,第二层是十五丈,第三层二十一丈,三层直径之和是四十五丈,皇帝自称是九五至尊。
圜丘坛中间圆形的大理石板叫做“圆心石”,站在上面呼唤一声,四面八方就传来回声。自天坛开放的一个世纪以来,古今中外无数游客站在天心石上体验“天人对话”的境界,已经将中心踩凹了五厘米。如今上面加盖了一块大小相等的圆石,起到保护的作用。皇帝就在圆圈处宣读祭天演讲。
在圆石出喊话,声波会随着光滑的石板路传播出去碰到围栏后再反射回来,有使用话筒的效果。
圜丘坛的地砖是白色的,建于乾隆年间。在乾隆之前,圜丘坛的地砖是天青色,是为天坛专门烧制的蓝色。距今四百八十多年的圜丘坛天青色石砖存放在天坛文物库,不对游客开放。
天坛最后一次祭天的主角是袁世凯,在1914年冬至为他登基称帝做了一次彩排。
祭天仪式的旗帜
北神厨
北神厨现在作为文物展厅展出天坛的祭天文物。
皇乾殿
皇穹宇
皇穹宇属于圜丘建筑群,在圜丘坛北边。祭天大典结束后,皇天上帝、日月两组自然神,与清朝前八代列祖列宗神板就存放于此。
皇穹宇是一处专门摆放神位的殿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单檐蓝瓦。皇穹宇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牌。
皇穹宇没有横梁,全靠十六根柱子支撑,巧妙利用力学原理,托起天花和藻井。皇穹宇是经过清朝建筑世家“样式雷”的改建而成的。
皇穹宇内部是不对外开放的。
皇穹宇的建造充分运用了8这个数字。比如这里有八根柱子,是“八柱擎天“的典故。
每年冬至的中午十二点,皇天上帝的神牌会被一束光照亮。对于北半球居民来说,冬至这一天太阳降北回归线,光线射到皇穹宇地砖上,反射到皇天上帝的牌位上。
回音壁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周长193.2米,墙高3.72米,城墙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盖蓝色琉璃瓦。回音壁的砖头是山东临清澄江砖,密度极其均匀,加上工匠们高超的磨砖对缝技艺,让这面墙严丝合缝,非常平滑。
皇穹宇围垣周密,表面光洁,使声波不被墙体吸纳,进而发生了反射,于是产生了回音,形成了独特的声学现象。
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远的另一端。
天坛古柏
回音壁的古柏种植于辽金,是北京最古老的柏树。天坛面积是故宫的四倍,古柏种植有3562棵,主要分布在内坛主体建筑周围。它们大多种植于永乐、嘉靖和乾隆年间。每一棵树在天坛都有档案,包括它的精准坐标定位(300岁以上是一级古树、100~299岁的是二级古树)
内坛的树叫仪树,外坛的树叫海树;
天坛是最高的祭天场所,所以要遍种树木。古代人用绿色玉石祭祀,也叫“苍璧礼天”。
柏抱槐
该树位于祈年殿东侧,种植于永乐年间。柏树分叉处长了一棵百岁老槐。
迎客柏
迎客柏高9.5米,其伸展的长枝像迎客的手臂。树龄有600多年。
20世纪70年代天坛公园在迎客柏后开了一个月洞门
迎客柏下铺了很多树皮,用以减缓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
问天柏
问天柏距今510年,生长于皇穹宇西侧。
卧龙柏
距今250年,位于祈谷坛西柏树林区。1990年7月7日,天降暴雨,土壤松动致其倾倒。部分树根已经裸露,如果扶正,存留的活根可能会彻底折断死亡,
九龙柏
距今620年,位于回音壁的墙外。由于细胞生长速度的不同,九龙柏身上自然形成了特殊的纹路。它是京城最美十大树王之一,传说是乾隆朝神蛇化身。
莲花柏
莲花柏种植于永乐年间,是天坛元老级柏树。距今620年。
天坛月季园
三音石
三音石也叫“三才石”。皇穹宇殿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道,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敞开店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
第三块石板产生的声音叫做“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斋宫
斋宫位于天坛西门南侧,是专供皇帝举行祭祀礼斋戒时居住的宫殿。明清帝王在祭祀前要在斋宫举行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诚敬。
斋宫又称“小故宫”,有两重宫墙和护城河。皇帝在斋宫期间不食“五荤三厌”,代表对祖先和天的尊重,但是可以吃肉。“五荤”是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这五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三厌”指的是雁、狗、乌龟。
【老照片】拍摄于民国时期,无梁殿前面的庭院里开始种植树苗,现在已经苍翠成荫,却不知道是否还是当年的树木。
建筑屋顶使用了比黄琉璃瓦低一级的绿琉璃瓦,体现了帝王虔恭敬天之意。
斋宫是供皇帝祭祀之前,斋戒沐浴之用。斋宫一共有房屋60多间,包括正殿、寝宫和钟楼等。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无梁殿
无梁殿是斋宫大臣处理祭祀相关工作的地方,没有梁木,是用砖石结构堆砌而成的拱券形大殿。外墙是绿色琉璃瓦。
明间
该区域不开放
民国年间,斋宫屡屡成为办公场所或驻军之地,“钦若昊天”匾额被取下收存,最后不知所终。1949年之后,斋宫继续用作办公场所。
1986年无梁殿辟为文物陈列室,复制了“钦若昊天”匾额,但是和山本讚七郎1906年拍摄的照片相比,尺寸小了太多。宝座上端坐着乾隆的蜡像,看上去感觉很是异样。2006年斋宫再次大修,无梁殿内的陈设得以复原,进一步接近了原貌。
钟楼
一楼的大钟是乾隆年制,专用于圜丘祭天。
二楼的大钟即太和钟,未对外开放,它铸于明代永乐年间,与天坛同岁,足有六百多年。它最后一次被记载使用,是在光绪三十四年。
斋宫寝宫未开放区域
寝宫布展是天坛管理处按照史料记载恢复的,作为皇帝的住所,是非常简朴的。
铜人亭
斋宫铜人亭铜人原型包括唐代的魏征,明代的冷谦、刚炳等。
神乐署
神乐署与斋宫相邻,是专门负责祭祀时进行礼乐演奏的官署,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它是天坛最高礼乐学府(相当于古代的中央音乐学院),用于倾听礼乐中国的久远回声。它创立于明初,它是明清两朝的礼乐学府,是培养乐舞生和演陈礼乐的场所。
神乐署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那时皇帝祭祀时演奏的中和韶乐就在此诞生。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
骑凤仙人——古建屋脊边缘处安放的仙人走兽中的首兽。传说战国时齐湣王奔逃走投无路之时,一只凤凰飞到眼前,他飞身跨上凤凰,绝处逢生,有“逢凶化吉”的寓意。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皇家用于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国事活动,如今中和韶乐丧失了昔日赖以生存的舞台,演出人员的演出水平也难以为继,再加上现代人对传统音乐日渐失去兴趣。中和韶乐正面临生存危机。
神乐署的凝禧殿还保留着明永乐时期的建筑式样。
礼乐乐生、舞生教习的场所在全国仅剩天坛神乐署一处了,从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上看,天坛神乐署具有唯一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下半叶就开始神乐署的修复工作。
“中和“书写华夏精神,“韶乐”演绎千年韵律。每一份坚持都是历史的珍宝。
七星石
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共为八石。
北斗是道教思想,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骢的宗教思想相合。他在位期间因得位不正饱受非议,于是他对彰显正统的祭天很重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