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九十有余的老母去世,一时无法走出悲痛,选择去了江南。
在稻田边看高铁,去蒋介石的故乡喝咖啡、去小镇坐地铁。去竹林听风雨、在老屋门前思故乡。
三年后的今天,终于走出了丧母之痛。再来江南,踏上这块让我重生的土地。
再来江南,我选择了乌镇。
乌镇在很多行者的心里是必须的打卡地。
我觉得乌镇就是浙江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一个美的代表,一个美的总和。
江南所有的美在乌镇这里应有尽有。
悠长而又古老的街道,光滑的石板街,一扇一扇的木门木窗,一条一条古老的河流,河流上的一个接一个驶来的乌篷船、各种名吃、古老的手工艺品、名人堂、名画,油纸伞,草木染,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
之所以世界互联网大会选择在这里召开,可见这乌镇的人文景观和渊源的历史文化成了天花板级别。
每天2万人次的游客都汇集在这里,慕名而来。有年轻人抱着怀里的娃娃,有拄着拐杖的银发老人,都是带着一种探索,仰慕的眼光,迈着自由的而又缓慢的脚步走在这个小镇上。人流如织,却又井然有序。
小镇的石板路上,我低头看了一下,石板有长条的,有方块儿的,特别光滑,这是需要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多少人脚步与之交互,才能磨平成这个样子。
小镇上有上百年的大树,树枝伸张到了河中心,也不会被修剪,恰恰被一根一根钢管支撑起来,让它自由生长,这不仅仅是对一棵树的尊重,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近乎破旧的门窗,满是风雨的痕迹,无声的诉说着那一段岁月的故事,或是岁月静好,或是金戈铁马!
我喜欢这里的每一扇窗,每一扇门,虽然破旧不堪,但是从不同的图案花纹中可以看出数学中的对称美。
所谓:对称就平衡。平衡就是稳定。千秋万代,千秋永固!
灰瓦白墙,雕梁画栋是徽派艺术的主要风格,这是我最喜欢的建筑风格。这也是我两次朝圣它的主要原因。
一种叫爬山虎的藤状植物覆盖了整个墙面。立冬的季节,这里的叶子已经变得多姿多彩,在夕阳的照射下,每一片叶子的颜色都是那么的饱和,养眼而不耀眼。
此时此刻,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没有足够的词来形容眼前的美,也恨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不能把眼前的美景表达在纸上,还好用我的手机把它记录下来,定格它的美。
乌篷船也是这个小镇上的一大亮点,师傅们就这样慢悠悠的掌握着手中的船浆,载着一一波一波的游客,他们并不言语,只是默默地在船头摇着船,船桨下的水波好温柔,恰似这眼前的时光。师傅们是掌舵者又是发现者。这条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河,又是我们体验风景的河。
这里的美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可是这眼前的河流,大树,碧水、蓝天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城市里不能给与的自由和松弛感。
从江南到江北,再从苏南到苏北,再回到自己的城市,几位好友给我接风洗尘,席间,让我介绍乌镇的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乌镇的美在于它保留了原来的模样!
一位好友立回:“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性德是不是也来过这里呢?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古老的房子,依水而居,那种石板砌成的桥,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同样承载着今天的我们去看风景。那种石板铺成的路,走起来更有质感,更能让人体味到了责任感的厚重!
想起木心在《从前慢》里说的那段话“从前书信很远,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流转只有慢下来才能尽可能的保留原来的模样吧。这就像手中的流沙,你慢慢的托着它。它就不会流失太多。
对这个当今社会人人都喊着断舍离的口号,乌镇却选择了保留最古老的模样,就是因为这原生态的风貌和最原始的味道让全世界的人都为它膜拜。
其实,人与人之间,不论是何种关系,分道而行的背后,就是因为各自改变了最初的模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