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6年,元朝第二任皇帝元成宗下了一道旨意,将沈州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和辽阳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合并,两城各取一字,合称沈阳路。
这是历史上“沈阳”二字的首秀,对于当时疆域达2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元朝来说,真的是小事儿一桩,但对于今天的沈阳,却是一个里程碑。
这一时期,沈阳还有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原本流经沈州城北的浑河改道城南,并在大约一百年时间里再次向南改道大约五里,形成了今天的走向。
浑河两次改道,奠定了今天沈阳的城市格局,也留下诸多痕迹,比如今天沈阳人熟知的青年公园。
1
青年公园区域是浑河第一次改道后的河道,当时的浑河,“水势湍激,沙土混流”,河水含沙量高,自然容易淤堵,所以不到百年,新河道就再次淤堵。
而浑河二次改道后,旧河道仍有水流,古籍称“东自浑河分流”,位置大致在古城南四五里左右,而后蜿蜒向南至骡子圈入浑河。民间对其称呼很多,包括小沈水、五里河、万泉河,说的都是它。
1910年的万泉河
清朝前期,随着淤堵加剧,浑河分流渐少,小沈水逐渐由地下水补给,流经今天小河沿的一带,还留下“珠泉万孔”的记录,至民国时,小沈水近乎干涸,但城南水势旺盛时冲刷出的无名湖泊、水塘仍在,其中就包括青年公园中青年湖的“史前”雏形。
不过由于地势低洼、杂草丛生,这里无法耕种,也无法居住,只有一片荒芜。
2
1952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刚刚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正在进入全面发展建设阶段,比如在沈阳就有工人村、翻修建设大路、南部沼泽地治理等大项目。
南部沼泽地治理的核心就是疏通南运河。这项工程始于1952年,1955年竣工,走行的路线基本就是原小沈水的古河道,沿运河两岸地势,沈阳还建造了青年公园等6座公园和19个游园景点。
1980年青年公园里晨读的学生(柏鸥摄)
南运河完工后,青年公园并没有立即建成,直到1958年才正式落成开放。青年公园以及整个南运河的修建,不仅能够防洪、排涝、清污,更大大改善了周围的气候环境。
1985年青年公园旁彩电塔刚刚奠基
《沈阳城建志》记载,青年公园是因位于青年大街中段而得名,其中的湖也被称为青年湖。
但也有资料显示,由于特殊年代背景,那一时期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青年湖、青年公园,青年大街则是因为位于青年公园西侧,所以才叫青年大街。
这很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年谜题,但结论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青年大街与青年公园历经几十年,已经变成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符号。
3
如今的青年公园,东至风雨坛街,西至青年大街,南至文艺路,北至西滨河路,占地29万平,水面14万平。
公园周边摩天建筑林立,有曾是亚洲第一高电视塔的辽宁彩电塔,有330米的华强商业金融中心,还有在建中的368米宝能环球中心和330米金廊公馆T1,均已耸立。
另外还有万象城、嘉里城这样的高端商场和一众豪宅,妥妥锁定沈阳最贵公园的江湖地位。
而极有反差感的是,在拥揽现代繁华的青年公园里,还藏着一个武术门派崛起的故事。
在青年公园的东南方位,有一处不大的小岛,东西各有一座拱桥与陆地连通,岛上有一处假山,上书岛名:麒麟岛。其得名原因,是兴起于沈阳的武术流派——麒麟鞭。
麒麟鞭创始人名叫赵赤宇,沈阳苏家屯人,出生于1964年,15岁时跟随民间武师习武。上世纪90年代,赵赤宇因企业改制成了下岗工人,为生计前往农村承包鱼塘。
百无聊赖之中,他在吸收传统九节鞭等软鞭武术基础上改革创新了一套新鞭法,并发明了有别于传统软鞭兵器的新武术器械,取名麒麟鞭,其鞭身主体为不锈钢链条,由手柄向下逐渐变细,尾接尼龙鞭鞘,舞动起来银光闪闪,鞭鞘抽动产生的音爆现象又会发出极具穿透力的脆响,声音可达110分贝。
二十多年间,麒麟鞭习练者已达数万人,门人遍及全国,如果你经常逛公园,很可能就见过麒麟鞭的传人。2000年,麒麟鞭被命名为“中华麒麟鞭”,2014年,“中华麒麟门”门派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
青年公园作为赵赤宇早期在沈阳推广麒麟鞭时的门派肇兴之地,则留下了麒麟岛的景观,至今仍有其传人在此演武。
2023年,沈河区对青年公园进行了一轮升级改造,以青年友好型公园的理念打造新生代城市中央公园。
此次改造不仅进行了基础设施翻新,还结合多元化、年轻化的需求进行了功能升级,比如新增了大草坪、泵道运动场、阿基米德螺旋泵等等,尤其后两者成了公园里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大玩具。
历经六十多年,青年公园从城南沼泽变成了城市中心,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标,也成为一个感受沈阳城市韵味的独特窗口。
在青年公园里,你可以看到沈阳对于城市空间建设的不断探索,看到沈阳令人无法拒绝的硬朗与柔美,更能看到沈阳跃动的青春与活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