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张大约是清末民初时的惠州地图,在地图上,唯一标明的湖泊就是潼湖。
按照地图所示意,当时潼湖水面呈水滴形,联通东江,像是东江下面挂着的一个水袋,面积居然差不多有稔平半岛那么大。
今天的潼湖在地图上仅仅像一块小布条,水面面积看起来也就几平方公里,距离东江也有好几公里远。短短的百年时间,潼湖有这么大的变化吗?
于是我查了查资料。果然,百多年前,潼湖面积确实很大。据记载,潼湖历史上水面面积曾达到约110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现在惠州西湖的水面面积是3.2平方公里。那么,过去的潼湖比现在的34个西湖加起来还大。
据《中国河湖大典·珠江卷》介绍,在没大规模修筑水库以前,潼湖曾经是广东最大的淡水湖。过去潼湖流域内经常发生洪灾,影响两岸居民生产生活。所以,历史有几次大的治理潼湖工程,慢慢地就把潼湖和东江分开了,潼湖也就慢慢缩小成现在的样子。
潼湖是怎么形成的呢?跟鄱阳湖等大湖形成的原因差不多,这个地方地势低洼,东江涨水的时候,江水自然倾泻进来,积水成湖。另外,还有发源于东莞的石马河也在这里汇入东江,两者共同作用下,这个天然大湖就形成了。
那么,潼湖又是怎么慢慢退缩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
民国时期,人们围湖造田,慢慢啃食,让水面面积渐渐缩小,并成为割裂状。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国后几次整治潼湖水患。
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两次整治潼湖,并将石马河和潼湖分开,给石马河开挖了另一个注入东江的出口,注入潼湖的水源大为减少。在六十年代,又修了观洞水库,锁住了一部分注入潼湖的水源。接着,部队又进入潼湖,搞了军垦农场。
在这几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潼湖就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