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安置在茶陵古城墙下的南宋铁犀。
文/苏铁军
“铁牛生来在茶州,不知流落几千秋。狂风呼呼毛无动,细雨霏霏汗直流。青草遍地懒开口,金鞭任打不回头。牧童尽力牵不去,天地为栏夜不收。”
这是茶陵古代一位无名氏讴歌茶陵铁犀的一首佳作。诗歌生动描述了茶陵铁犀的来历、习性和神情,深刻揭示了其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坚忍不拔、刚强不屈的“茶陵牛”精神。
南宋绍定年间,茶陵县令刘子迈“强敏有才”,铸铁犀镇水妖,“以杀冲决之水,洣江而南无漱啮害。”近千年来,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铁犀不锈不斑,光芒熠熠。尤其令人称奇的是,铁犀问世之后,常年兴风作浪的“水妖”再也不敢肆行无忌,洪水再也未曾漫过牛头。铁犀因之被奉为图腾,茶陵人也因之以“茶陵牛”自诩,“决烈而劲直”,吃苦耐劳,忠诚善良,坚毅执着,正直刚强,创造了一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崇祯十年(1637)正月初十至十八日,徐霞客于其大西南游历行程中途经茶陵,历时九天,游览考察了茶陵皇雩仙、云嵝山、灵岩、云阳山、秦人洞、麻叶洞等名胜。九天八夜的时间转瞬即逝,但是,那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茶陵地理风貌,特别是那一个个宅心仁厚,古道热肠,急人所急,舍己为人的“茶陵牛”,却刻骨铭心,没齿难忘,深深铭刻在他永不磨灭的记忆里。
热心的“茶陵牛”
“神庙初,孤舟大师开山建刹,遂成丛林。今孤舟物故,两年前虎从寺侧攫一僧去,于是僧徒星散,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佛宇空寂,人无入者。”“途遇一人持伞将远出,见余问道,辄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当返家为君前驱。’余感其意,因随至其家。其人为余觅三人,各持械赍火,冒雨入山。初随溪口东入一里,望一小溪自西峡透隙出,石崖层亘,外束如门。导者曰:‘此虎窟也。从来烧采之夫俱不敢入。’”
这是徐霞客在其日记中所记入茶陵后次日的行程。这一天是正月十一日,徐霞客在云嵝山探幽。
云嵝山是今茶陵火田镇境内的一座深山,山高林密,豺狼成群,虎豹昼行,人们轻易不敢进山。明神宗万历初年,高僧孤舟大师来到山中,驻锡建刹,成为僧众聚集的佛寺。后孤舟大师去世,老虎叼走一个僧人,佛寺渐至冷落荒芜。因此,每当徐霞客问路,当地人都正告他千万不能进山。一位老哥正要出门远行,听说这个外乡人要进山,担心其安危,掉头返回家里,召来三个乡邻,带上器械火把,冒着大雨,护送他登山拜寺。这个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老哥,想来断非一个巧舌如簧之人,他十之八九讲不出“助人是快乐之本”或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类的大道理,但是,他却留下了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问路外乡人关怀备至的时代背影和古道热肠的乡村记忆。
十六日,在东岭。这一天,在东岭段姓村民引导下,徐霞客游览考察了秦人洞。“是日导者先至东洞,以水深难入而返,不知所谓西洞也。返五里,饭于导者家,日已午矣。其长询知洞水深,曰:‘误矣!此入水洞,非水所从出者。’复导予行,始抵西洞。余幸兼收之胜,岂惮往复之烦……返宿导者家。”
秦人洞是茶陵云阳山西南山麓的一处天然溶洞,相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士避难之所,故称“秦人古洞”。秦人洞幽深峻峭奇特怪异,闻名遐迩,自古为茶陵八景之一。这一天,向导老哥先把徐霞客带到了东洞,因为水实在太深,无法进洞,望水兴叹,不得不返回。吃饭时,其长辈听说洞里水特别深,就知道弄错了:这是进水的洞,不是出水的洞。下午便带着徐再去观赏那个出水的西洞。
又是餐宿,又是导游,有求必应;引导有误,还非得带着客人再次赶赴现场,非得探明究竟,弄个水落石出。一个过客,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主人家毫无机心,全无戒备,披肝沥胆,相见以诚,耿直厚道,无与伦比。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亦真亦幻,如梦似幻!直教人无语凝噎。
十七日,在麻叶湾。“初觅炬倩导,亦俱以炬应,而无敢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
游览了秦人洞后,徐霞客接着到了麻叶湾,要去游览麻叶洞。因为相传洞中有神灵精怪,害怕不能制服,所以许以重金也没有人敢给主仆俩做向导。虽然如此,那些素不相识的麻叶湾人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洞旁,大祸临头一般,诚惶诚恐,为主仆俩牵挂守候。一直等到他俩从洞中出来,他们才以手加额,如释重负,千恩万谢。“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尽管无人敢为其导游,但是这些乡民心地善良,慈悲忠厚,怎不让人感激莫名!徐霞客激动不已,道谢说:“我不过依我的行为准则做事,我探寻我喜爱的名胜美景罢了。劳烦各位为我守候这么久,我拿什么来感谢大家呢!”
末世微光
吃住餐宿,是行走天下的一张“路引”。没有“路引”,寸步难行。茶陵地处湘东一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穷。但是,对于这位不速之客,人们依然一见如故,餐宿吃住,热诚相待。而且贫富僧俗,无一例外。
且看徐霞客在日记里的记述。
初十日,在皇雩仙。“索饭于道士,复由旧路登仙宫岭。”
十二日,在灵岩。“先过碧泉、对狮二岩,而后入灵岩,晓霞留饭,已下午矣。适有一僧至,询为前山净侣六空也。饭罢,即托六空为导……是日雨仍空漾,而竟不妨游,六空之力也。晚即宿其方丈。”他说,十二日这一天仍然细雨弥漫,却并没有妨碍我的游览,都是凭六空的帮助啊。晚上我就住宿在六空的方丈中。
十三日,在云阳山。“渡涧即青莲庵,东向而出,地幽而庵净。僧号六涧,亦依依近人,坚留余饭……时日过下午,闻赤松坛尚在下,而庵僧楚音,误为‘石洞’……索饭于庵僧镜然,遂东下山……直下三里抵赤松坛,始知赤松之非石洞也。遂宿庵中。殿颇古,中为赤松,左黄石而右子房。殿前有古树,松一株,无他胜也。僧葛民亦近人。”
十六日,在东岭。“饭于导者家……返宿导者家。”
“晓霞留饭”“六空之力也”“亦依依近人,坚留余饭”“僧葛民亦近人”“饭于导者家”,这些记述,撰于旅途,草草而成,言词极其简约。但是,惜墨如金之尺牍,他却依然不厌其烦,每饭必记,感激之情,跃然纸上。是什么,让这位踏遍青山,坚如磐石的豪杰心旌摇动,饱含热泪?那是因为,王朝末世,烽火连天,帝国江山早已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偶尔邂逅的这一路凡夫小民,却是如此的祥和,从容而温良,让这片山野僻壤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末世透出熠熠的光芒。
编辑:青琪
二审:戴萍、唐剑华
三审:叶新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