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这地方,我已经去过三次了,按常理一个江南小城去一次便够。
不过每当我摊开地图,盘算目的地的时候,它总能再勾起我的胃口。
这里曾是勾吴国的故都,三千年前勾践的祖宗泰伯南奔,第一站就扎在这片滩涂。
这里还出了孔子门下唯一的南方徒弟—言偃,后来他成了孔门十哲之一,做了儒学南下的开荒队长。[呲牙]
你知道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可知他晚年就寄情于虞山山水,留下了传世的 《虞山图》?
你知道沙家浜不只是样板戏,当年阳澄湖芦苇荡里还扎着真刀真枪的江南抗日纵队吗?
沙家浜
常熟还是中国著名的藏书之乡,汲古阁的主人毛晋,刻书之多,堪称明代之最,铁琴铜剑楼那更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
说到吃食,常熟炒浇面放在整个江浙地区都挺能打。
灶头旺火现炒的鳝背腰花,扣在苏式细面上噼里啪啦作响,不过想吃的请看好时间,在常熟,大部分面馆只营业到中午。[思考]
在常熟转了这些回,我渐渐摸清了门道—这里的玩法很分明,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人工的园林,一类是天成的虞山。
“苏州园林的野路子亲戚”
都说苏州园林好,但常熟这地方其实也有说法,虽然同样喝着吴文化的水,但常熟的园子和它苏州老大哥走得是两条路。
苏州人喜欢在城里圈块地,高墙一围,相当市井。
而常熟呢,虞山尚湖一摆,山水格局就成了,园子造得敞亮,城里水系也争气,活水绕着园林转,池子能整多大整多大。
常熟园林的历史同样蛮早,唐宋就有苗头,明清最风光,明代钱岱的小辋川。
清代的燕园、之园等等,可惜近现代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上世纪80年代左右才慢慢保护修复。
01 曾赵园
这里最早是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的“小辋川”园林遗址。
后来清同治光绪年间被曾、赵两家分而治之,当时这两家只隔一堵墙,如今被打通了,合称为曾赵园。
园林讲究借景,两园子都打了虞山的主意,把远山拖进来当背景。
这么干挺聪明的,巴掌大的地方立马有了纵深感,我觉得园林设计师都该去学摄影构图。[灵光一闪]
曾园是曾之撰建的,这人是清光绪刑部郎中,他儿子曾朴比较有名,写出了《孽海花》,这本书被鲁迅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隔壁赵园是赵烈文的产业,给曾国藩当了三回师爷的人。
后来混到直隶知州,这人娶媳妇的眼光也厉害—娶的是林则徐的老战友邓廷桢的女儿。
说起邓廷桢,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这位是清朝重臣、是在鸦片战争中与林则徐齐名的抗英英雄,也是公开反对割让香港的第一人,现在仙林大学城附近还埋着他的坟。
02 燕园
燕园就在虞山对面,隔两条马路的距离,园子主人是乾隆年间台湾知府蒋元枢,目前燕园是第七批国保单位。
面积算不得大,但南北狭长的格局独运匠心,他们拿廊子把空间切得七拐八绕,比那些阔气的园林更有意思。
在燕园之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那座燕谷假山了。
这是清代叠石大师戈裕良晚年用虞山的石头搭的微缩景观,石料咬合处不用泥灰,全靠力学卡死。
有人问戈裕良有什么厉害?你看看苏州环秀山庄就知道了—它能评上世遗园林,三分之二是功劳得算在戈裕良叠的假山上。
苏州 环秀山庄
03 方塔园
这里里有常熟古城的地标—南宋崇教兴福寺塔。
本地人叫它方塔,它原本是崇教兴福寺的附属建筑,后来寺庙烧毁了,就剩这座塔立在原地。
你站在新建的方塔园里看它,很难想象十二世纪的高僧们看着东南洼地忧心忡忡的样子。
据说当年文用和尚认定常熟城风水客主颠倒,必须在城东南建一浮屠以抬高主位。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工程启动半年就停了,因为主事文用和尚死了。
直到蒙元骑兵都打过长江了,才有后人接着往上砌砖,不过那已经140多年后的事情了,如今这塔成了第六批国保单位,进园子免费,登塔得另付十块钱。
虽说是现代新建的园林,但是园中还藏了不少古迹,本地人都知道“宋代三宝”。
九层方塔自不必说,另外还有800多年的宋代古银杏,池西问泉堂前的宋代古井。
逛到碑刻博物馆时有意外之喜,在南方小城的院落里,堆着从南朝到民国的几百方残碑断石。
南宋的石井栏和经幢残件,明朝的雕龙石花瓶.........此外还有米芾、赵孟頫、翁同龢等名家字画石刻。
最触动我的是南朝的石龙,说是常熟境内最早石刻文物,距今一千三百多年。
逛了一圈说实话,县级市能攒下这样成体系的文物,看得出地方上对文脉传承挺上心的。
方塔园对面就是豪客来(塔园馒头),本地人常吃的早餐店,青团,包子,草头饼,酒酿饼等都有。
虞山:一个被文化人盘到包浆的圣地。
来常熟不可不来虞山,就在城区西北部,海拔263米,搁有些地方可能就是个坡,但在长江三角洲这片平坦的水乡地界,的的确确算是制高点了。
山脚插进老城区,旁边挨着尚湖,城里人推开窗户就能见山影。
当地有句很著名的口号,“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倒也不全是夸张。
这山古称乌目山,因为商周时,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 埋于此而被叫做虞山。
此外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被称为“南方夫子”的言偃也睡在山脚下,因着这两位大佬,虞山成为儒家文化在江南的圣地。[作揖]
有这层关系在,明清那会儿的读书人都爱往这儿钻,一来二去的搞出各种流派,什么虞山画派、诗派、琴派、印派、藏书派等等。
突然明白为啥古人选这地方隐居,离城两里地,想喝酒了下个山就能买,倒真比终南山那些饿肚子的舒服多了。
01 兴福寺(破山寺)
最早是南朝齐时,本地人倪德光(郴州刺史)用私宅改的寺庙。
唐代诗人常建写过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什么的,写的就是这里。
寺庙本身就是典型的江南风格,依着虞山北坡的破龙涧建,树多且老,环境是真好,和山林溪涧融合得不着痕迹。
唐代的经幢、宋代的石柱础、明清的殿宇都立在那儿,还有空心潭、君子泉这些地方,名字听着就很有氛围感。
要是到了中午饭点,还可以吃碗素面,15元一碗,我觉得味道比外面两个兴福老面馆味道要好。
02 虞山城墙
常熟的虞山城墙,号称“江南小长城”,在苏南地区独一份。
因为它不是围着城池建的,而是顺着山脊走的,这操作很像我在台州爬过的临海府城墙。
西晋那会儿就有了土城的基础,元代张士诚占了常熟。
把西北段改成了砖头砌的,明朝抗倭的时候,城墙被扩建到七个城门,算是真正成型。
大多数古建筑躲不过时代更迭,1959年拆城墙的时候,只有贴着山脊那段幸存,1993年修复时重建的城楼和城门,现在看上去还是蛮有诚意的。
城墙分东西两段,西线保留了明朝铺的四百八十级台阶。
东边从言子墓到虞山门,走的是规整的石板路,明代的辛峰亭配着九十年代修复的城楼,游客都爱在这儿打卡。
03 宝岩景区
宝岩是虞山三大收费景区之一,常熟人夏天爱往这儿钻,满山老树新绿混着长,风过竹林簌簌响,燥热就退了三分。
宝岩最出名的是杨梅,有九百多年的种植历史。
清康熙二十六年《常熟县志》里就有“到宝岩,看杨梅”风俗的记载,现在每年的6,7月份杨梅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过来。
景区内还有座不收门票的宝岩寺,虽然没有兴福寺那样有名,但是距今也有1500 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虽然梁柱水泥都是新的,但鸟鸣比香火响,竹影比雕梁显眼,走走停停,能让人内心安定。
04 剑门景区
虞山锦峰顶上有个剑门景区,海拔261米,传说吴王夫差在这试剑劈开石门,听着挺玄乎,实际是几亿年前的砂岩自己裂开的。
这里是虞山看景的绝佳位置,风从石头缝里钻过来时,你才能理解为啥文人总喜欢往山里跑。
山下的田垄整齐得像棋盘,遇到日头好的时候,尚湖的水波像撒了层碎银。
05 虞山户外线路
对于户外徒步爱好者来说,虞山还有两条徒步路线—雄鹰线和小环线,两者都可以从清雅茶苑(山湾里店)出发。
小环线适合徒步小白,大概6公里,节奏轻松,路也好走。
雄鹰线适合有点徒步底子的老手,全程12多公里,走下来得花五六个个小时。
为啥叫雄鹰线?因为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轨迹,像只张开翅膀的鹰。
得翻四道梁,下四道坡,大部分是野路,林子密石头多,路况复杂。
这条线基本是把虞山能有的地形都给你串起来走一遍。
剑门、松风亭、联珠洞、三生石等这些景点是能路过,但更多时候,你是在跟野路、竹林、溪涧和陡坡较劲。
走之前登山杖得来一根,鞋子要穿防滑的,穿长裤,山上树枝、虫子都不讲道理。
提前下好“两步路”这类户外导航APP,把路线离线存好,山里嘛,有些地方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最后一定安全第一,结伴出行,不要逞强。
06 尚湖风景区
虞山南边依偎着尚湖,尚湖的尚是姜尚的尚,据说他老人家年轻在这钓过鱼,尚湖又叫西湖,因为毕竟东边还有个昆承湖占着“东”字。
据说古代汛期时能划船直通旁边的昆承湖,明朝统称为“八字湖”。
元朝画家黄公望当年坐山脚喝酒看水,估计着和我们今天见到的景致差不太多。
现在湖边上修了仿古宅院和石桥,不过最大看头还是自然生出来的水上森林。
那些泡在水里的杉树年头久了,顶上住满白鹭,等到秋冬季节,叶子染红,景色更是一绝。
07 常熟虞山名人墓
虞山是座文化名山,具体表现是山上葬着的名人,从商周到明清都没闲过,名士们排着队往土里躺,前面提过的仲雍和言子算是开山鼻祖了。
此外还有翁同龢墓,翁心存墓,黄公望墓,王石谷墓,曾朴墓,蒋元枢墓,魏浣初墓,瞿式耜墓,瞿景淳墓,钱谦益墓,柳如是墓,王鈇墓,四高僧墓,两义士墓...........要是全讲一遍不合理,简单挑几个唠唠。
黄公望墓位于虞山北麓小石洞,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
“元四家”之首,墓前的石牌坊上写着元代高士,仿佛他的封神之作《富春山居图》只是副业。
《富春山居图》局部一角
拂水岩下藏着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墓,老钱的墓背山面湖,碑是80年代补的。
“钱牧斋”三个字硬邦邦立着,想当年可是文坛话事人,但是今天大家都记得他那段惜身水太凉,失节降清脸无光的历史。
柳如是是钱谦益的侧室,南京的秦淮八艳之首,有名的才女与侠妓,她这辈子比戏剧还跌宕。
劝钱谦益自杀不成,最后自己却吊死在钱氏祠堂,一个选择活着背负骂名,一个选择死亡保全名节。
王石谷没在山上挤,就在虞山南路蓝原葺那片产业园西边窝着。
“石谷”是他的字,“翚”是他的名,他是清初画坛绕不开的标杆,也是虞山画派的创始人。
但毕竟草根出身,要不是被王鉴、王时敏那些太仓的文人老爷们看中,领着他四处临摹宋元画作,或许《康熙南巡图》根本轮不到他来主笔。
康熙帝南巡图局部
往剑门景区北边的山上去,有个叫牛窝潭的地方,瞿式耜(si)就葬在这里。
这位留守桂林的南明兵部尚书,多次击退清军,城破了他也不走,盘腿坐在衙门喝茶,等清军进来捆他,最后从容就义。
桂林叠彩山仰止堂瞿张二公像
翁同龢的墓在鹁鸽峰脚下松树林里,旁边是他老爹翁心存的坟。
这位咸丰六年的状元,当过两代皇帝的老师,戊戌变法还起草过《定国是诏》,最后变法百日草草收场,他顶了个革职永不叙用的名头回家。
说到翁家这对父子,那我就提一下常熟市中心那座朴素的第四批国保单位—彩衣堂了。
这地方原本是桑姓大家族的产业,明代中叶那会儿叫做“森桂堂”,道光十三年,当朝大臣翁心存回乡置产,两年后,翁心存为祝母寿定名为彩衣堂,翁同龢从小在这长大。
四合院的布局,轴线有3路,房屋90余间,分内外两院,西北为园。
真正意义上的“彩衣堂”是第三进大厅,梁架上百来幅图案里游龙和仙鹤混着喜鹊闹梅,说一句明代苏式彩绘天花板一点都不过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