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远景
说起黔北文化旅游之地沙滩,去过的人们就不禁会回忆起望江楼、锁江桥、大悲阁、禹门寺、沙滩文化陈列馆、锄经堂、黎庶昌故居等如今可去可见之文化景观和打卡地,意境中也许还会想到沙滩曾经有过的江桥春柳、禹门晓钟、石头禅塔、月浦渔歌、南屏晚翠、大岭归云、栀冈红叶、琴洲夜月等“沙滩八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沙滩旧时还有一处风景极佳之地,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山丘,名字叫“花山”。
草木茂盛的花山
花山,当地人叫“花山坡”,位于乐安江沙滩河流域的西岸,与笔架山相连。笔架山,是与黎庶昌故居“钦使第”隔江相对的一座山。因山形如笔架,有文人辈出的美好寓意,故名“笔架山”。而花山则在笔架山右面(从黎庶昌故居看过去的方位),高度大大地矮于笔架山,其实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山丘。花山下面的临江处,是旧时沙滩的古渡口。从沙滩古村落乘船过乐安江,可去平远村庄经土石的古道去遵义,也可直接登临花山。
花山渡口
明朝时期,播州杨氏土司为了管理好羊叉坝、沙滩一带肥沃富饶的土地,便在这一带建“官庄”,收剐、囤集民间粮食。当地土著居民叫苦连天,时常与“官庄”发生冲突。于是在明朝末期,杨氏末代土司杨应龙亲派其弟杨兆龙来管理这里的“官庄”。杨兆龙来此后,选择沙滩之地修建了自己的庄园,并命名为“沙潭庄”。为营造自己休闲游玩之所,他开辟出了乐安江江心小岛,取名“沙潭岛”(后来被沙滩文化先贤们改名为“琴洲”)。还在对岸的小山丘上种花植草,铺道建园,并取名为“花山”。
乐安江畔花山
平播后,杨兆龙的庄园、“沙潭岛”与“花山”等一并归属了由四川广安迁居而来“插占为业”的黎氏。黎氏本就书香世家,见花山是如此花草繁盛之佳境,便不断维护美化,存怪石碑刻,雕飞禽走兽,置石桌石凳,此地便渐成园林。沙滩先贤们除学业交流、呤诗作对于“琴洲”岛之上,这里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去处。黎庶昌回乡为母守孝期间,还将花山更名为“柯丘”(取牂柯之意),将从日本带回之樱花添植于山上,还将江南各地收集而来的奇花异木,培植于山中,并在山顶上修建了一个亭子,取名“夷牢亭”。
古渡旧船
那个时候,山上四季繁花,蜂飞碟舞,曲径通幽,碑碣林立,不失为沙滩一大胜景。登临“夷牢亭”上,即可观沙滩全景,美不胜收。夏秋时节,乐安江灌渠之余水从笔架山上飞泻而下,形成大小多道瀑布,更为壮观。黎庶昌《夷牢亭图记》曰:“……余家乐安江幽胜处,直拙尊园之西,隔江有丘,隆起可十丈。……平畴衍迤,与目际会,炊烟萦带,墟落如野如画。斯亦天假之园以适吾适者。余得之,大喜,乃谋构草亭其上以揽之。不十日,落成。丘故无名,取牂柯之义,系之曰‘柯丘’,亭曰‘夷牢’。夷牢者,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乐安江水名也,或曰夷平牢落也,或曰夷语以乐为牢。……第日与吾弟岩居川观,坐此亭以尽四时之变。时方春也,梅梨桃李怒华,麦秀陵陂,生气盎勃。夏至时,鸟变声于众绿阴中,子巂莺燕,旦暮互啼,欣然有会于耳。蚕事毕,人家插秧行水,被蓑戴笠,叱犊饷耕,妇子嬉于陇亩。秋稼既成,当七、八月之交,而黄云布野,蚱蜢如繁星,农夫腰镰刈获,趁新月荷担归,笑语乐丰岁。及冬尽万物腓残,云水寥落,独余山松庭桂,不改故容,使可悦目而怡性。一亭之观化,不穷若此……”
远望笔架山
可惜,如此美景之地,却在民国时期渐渐破败。到了新中国大修水利时期,花山园林内的碑刻碑碣,或被移去做了沙滩拦河坝的基石,或被村民搬去砌为了房屋的基础。那个可观沙滩全景的夷牢亭,也毁于“文革”和“四清”运动。如今的花山,已经变为耕地,遗迹均已不存,还同笔架山一起,被当地人称为了“水岩林”。
安静的沙滩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