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在山东临清的大运河钞关古老建筑群中,来自约旦的青年学生美丽凝视着500年前的税收机构遗址,不禁感慨:“能亲眼看到这些,让我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聊城大学2025年“汉语桥”约旦青年学生来华团组在临清运河钞关合影)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作为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在漕运鼎盛的万历二十五年,单临清这一处钞关就创下了十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一两的税收纪录,占全国运河钞关税收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帝国财源”。
如今,这座全国现存唯一的古代钞关正焕发新生,成为解读临清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动注脚。走进钞关,河口正关、阅货厅、仪门与正堂等建筑保存完好,依稀可见明清商船往来、货物查验的繁忙图景。
(临清运河钞关景区鸟瞰)
临清钞关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设立,下设德州、魏湾、尖冢等多处关卡,织就一张覆盖河网的税收体系。《临清州志》记载,当时“商舶充塞,征课溢额”,每日千帆过尽,巡拦忙碌,不仅充盈国库,更带动临清跻身北方商贸重镇,成就“繁华压两京”的盛景。
2014年,钞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遗产点。以此为契机,临清市启动了一系列保护与活化工程:对钞关古建筑进行系统性修缮,依照历史记载复原了部分重要场景,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让游客“穿越”回明清,亲眼见证当年漕运税收的繁忙景象。
(钞关雪夜)
今年8月,临清运河钞关景区经过精心打造,正式开启了夜间游览模式。夜晚的钞关在灯光映衬下展现出别样风采,互动环节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争相参与。
投壶场地喝彩声不断,通关文牒处排起长队,人们手持仿古文牒盖印打卡,体验着古人行旅通关的乐趣。非遗展示区内,糖画、漆扇等传统手艺重焕生机;运河书局里,游客可品茶读书,感受古今交融的独特氛围。
(夜游钞关)
昔日的税关重地,如今在光影交错间化身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走廊。
自钞关出发,沿运河向北,便进入了临清市中洲古城区核心地带。这里的元运河,是元代“会通河”仅存的一段原生态河道,全长约1.2公里。近年来,临清市对元运河沿岸实施了景观整治提升工程,不仅打造了连贯的绿化景观带,还点缀以古亭廊、石板路等配套设施,让运河风貌在保护与更新中实现了活化新生。
(元运河畔尹建忠)
沿河而行,不远处便是鳌头矶。这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楼阁式建筑,矗立于会通河与通惠河交汇处,因形似鳌头、踞守“中洲”要地而得名。
曾经,“鳌矶凝秀”是临清最繁华的景象,诗人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而今,这里借助沉浸式乾隆巡游表演,重现往昔漕运盛景,让游客在古今交错中感受运河文化的延续。
(鳌头矶)
继续向北约两公里,舍利宝塔巍然屹立于运河东岸。这座高61米的九级八面砖塔,与通州燃灯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塔身历经风雨,仍近乎垂直,斑驳的砖石刻满时光的印记。登塔远望,运河如带,绿树成荫,古城风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舍利宝塔矗立运河畔)
而串联起这些地标的中洲古城,至今仍保留着160余条明清时期的老街巷。胡同名称未变,格局依旧。行走其间,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运河历史画卷,每一步都踏在往昔的脉络之上。
一条河,造就了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运河为临清刻下了深刻的历史年轮,也为其新时代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临清以运河文化为基底,探索出一条“传统活化+业态创新”的发展路径,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联动,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动能。
为强化统筹协调,今年,临清市在文旅局加挂“市文物局”牌子,明确文物保护和利用职责,并增设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办公室,专项负责钞关、鳌头矶、舍利塔等核心文保单位的保护管理与开放运营。
年初,临清又创新提出“戏剧为魂、美食为媒、运河为脉”的发展思路,系统整合文化资源与消费场景。
4月,“中华美食荟”大运河(临清)戏剧美食现场交流活动在明清文化风情园东宛园启动,以“1主会场+7大分会场”模式全域联动。作为分会场之一,运河钞关景区推出了“运河文玩雅集”,将税关历史、文物雅玩与美食体验跨界融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知运河文化的多元表达。
(临清中华美食荟活动现场)
面向未来,临清计划进一步深耕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四季赶集”常态化文旅品牌,推动节庆活动向可持续运营转变。
在遗产活化方面,推进钞关遗址沉浸式提升工程,还原元运河墩台、铁索拦船、商船报税等历史场景,通过剧情化互动与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使游客在体验中读懂运河故事的厚度。
(运河文化风情园远景)
以运河为线,临清点活了散落的历史明珠。从钞关到鳌头矶,从中洲古城到舍利宝塔,一座因水而兴的古城,正勾勒出古今对话的全新风景。
来源:临清宣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