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种瞬间?就是刷视频刷着刷着,突然胸口一闷,像被人攥住了似的,又气又堵,还带着点说不出的难受。
我前几天就刷到这么个视频,看完愣在那儿半天,脑子里反复就一个念头:这事儿,到底该怪谁啊?
视频是在青藏高原拍的,海拔4500米,空气稀薄得能数清分子。画面里,一个游客蜷缩在路边,脸色紫得像刚从冻库里捞出来,嘴唇白得没一点血色,呼吸都带着喘不上气的呜咽,一看就是严重高反了——懂的都知道,这可不是头晕眼花那么简单,搞不好肺水肿、脑水肿,几分钟就能出人命。
他同行的人都急哭了,拦在一辆自驾车队前面,手都快挥断了:“师傅!求求了!拉我们一程下山吧!他快不行了!”
车队里领头的司机摇下窗户,看了一眼路边的人,皱着眉摆了摆手:“不行啊,我们车满了,拉不了。”
然后,没等对方再说话,“嗡”的一声,油门一踩,车队一溜烟就没影了,只留下那几个游客在原地,看着扬起的尘土,眼神里全是绝望。
万幸的是,后来有个当地的藏族大哥开着皮卡路过,二话没说就把人往山下送,一路狂奔,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视频一传到网上,评论区直接炸了锅,跟开了锅的沸水似的,吵得不可开交:
“这司机是人吗?冷血动物!眼睁睁看着人快死了,居然能一脚油门走了,这不是见死不救是什么?”
“高原上高反就是要命的事啊!换做是他自己家人,他还能这么潇洒地走吗?良心被狗吃了!”
“真恶心!以后谁还敢去高原?遇到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别人见死不救,只能等死?”
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稀稀拉拉的,很快就被骂声淹没了:
“等等,有没有可能司机是真不敢拉?高原上高反变数太大,万一拉了半路出事,家属讹人怎么办?”
“车上要是有老人小孩呢?万一救别人,让自己家人陷入危险,这责任谁担?”
“别光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你开车带着老婆孩子,你敢拉一个随时可能出意外的陌生人吗?”
你看,这就是最让人纠结的地方:一边是人命关天,一边是顾虑重重;一边是道德谴责,一边是现实难题。高原自驾拒载缺氧游客,到底算不算见死不救?
我琢磨了好几天,也找了好几个常年跑川藏线、青藏线的朋友聊了聊,有老司机,有自驾爱好者,还有当地做旅游服务的,听他们说完,我心里那股火气慢慢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沉重——这事儿,真没我们第一眼看上去那么简单。
一、先说说那些司机的难:不是不想救,是真的不敢啊!
我认识一个老司机,王哥,跑川藏线快二十年了,车辙印能绕青藏高原两圈,什么样的高反场面没见过?他跟我说,看到那个视频的时候,他第一反应不是愤怒,是心疼——心疼那个游客,也心疼那个司机。
“你以为司机不想救吗?换谁看到一个人大气不接小气、脸发紫的样子,心里能好受?”王哥抽了口烟,语气挺无奈,“但我们不敢啊,是真的不敢!”
他给我讲了个事儿,三年前,他拉着一车游客从拉萨去林芝,路上遇到一个小伙子高反,蹲在路边吐,同行的人说他们的车坏了,想搭他的车下山。王哥看小伙子年纪不大,挺可怜的,就心软让他上了车,还给他拿了氧气罐。
结果刚走了不到二十公里,小伙子突然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得更厉害了,浑身抽搐。王哥吓得赶紧往最近的县城医院开,一路闯红灯,紧赶慢赶,到医院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医生说是什么急性肺水肿,没救过来。
“你知道后面怎么着?”王哥叹了口气,“小伙子的父母来了,直接把我告了,说我不该拉他,说我开车太快颠簸到他了,说我延误了治疗,张口就要赔五十万。”
王哥说,那阵子他天天跑法院,找证据,找证人,折腾了大半年,最后虽然没赔那么多,但也赔了二十多万。“我跑一趟川藏线,除去油费、过路费、食宿,也就赚个万八千块,这二十多万,我跑了两年才挣回来。”
从那以后,王哥就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不管是谁,高反严重的,一律不搭。“不是我冷血,是我真的赔不起,也耗不起。我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指望我跑这条路吃饭,我要是栽了,我们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不光是王哥,我还认识一个自驾爱好者,小李,去年带着父母和三岁的女儿进藏。他说,要是当时他遇到那个高反的游客,他也不敢拉。
“我爸妈都快七十了,身体本来就不好,我女儿才三岁,在高原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我都紧张得不行。”小李说,“高原上的情况太复杂了,万一拉了那个游客,他在车上病情加重,我到底是先送他去医院,还是先顾着我爸妈和女儿?万一因为救他,我爸妈或者女儿也出现高反,怎么办?”
还有个跑运输的司机,老张,他的顾虑更实际:“我拉的是货,不是人,我的车也没经过什么安全检测,万一拉了高反的人,半路上出点事,我的货运合同就得违约,损失又是一大笔。而且我也不是医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高反,万一我好心办了坏事,把人给耽误了,那我这辈子都得活在愧疚里。”
你看,这些司机的顾虑,不是空穴来风。他们不是不想救,是救不起,也不敢救。在高原那个特殊的环境里,一个善意的举动,可能会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赔钱、惹官司、耽误自己的行程、甚至危及自己和车上人的安全。
我们总说“人命大于天”,可当“别人的命”和“自己的命、家人的命、自己的生计”绑在一起的时候,这个选择题,真的太难了。
二、再说说游客的苦:高原上的无助,是真的能要命啊!
但反过来想,那个高反的游客,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他可能是第一次进藏,对高原反应的厉害程度估计不足;他可能本来身体挺好,没想到在4500米的海拔突然就扛不住了;他可能满心欢喜地来欣赏雪山草原,结果却遭遇了生死考验。
在那个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一根救命稻草,而拦下车,就是他能抓住的最后一根。可那辆车,却一脚油门,把他的希望碾碎了。
我想起我第一次进藏的时候,在纳木错湖边,同行的一个姐姐突然高反,头晕得站不起来,脸色苍白,说话都没力气。我们几个吓得不行,赶紧拿氧气罐给她吸,可她吸了半天也没好转,反而越来越喘。
我们想拦车下山,可那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偶尔过去几辆车,不是满员就是不愿意停。我记得我当时站在路边,一边挥手一边喊,声音都喊哑了,眼泪都快出来了,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感,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后来还是一个藏族大叔开着一辆破旧的面包车路过,看到我们的样子,二话没说就停了车,让我们赶紧把那个姐姐扶上车,说他送我们去最近的镇上的医院。一路上,大叔开得又快又稳,还不停地安慰我们:“别怕,很快就到了,她没事的。”
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就可能引发肺水肿,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想给大叔钱表示感谢,他说什么也不要,摆摆手就开车走了,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那个高反游客和他同行的人的心情。在高原上,高反不是小病,它来得快、来得猛,可能前一秒还好好的,后一秒就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在那种情况下,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每一次拒绝,都可能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流逝。
他们拦车的时候,心里该有多绝望啊?他们可能觉得,只要有人愿意拉一把,就能活下来;可结果,他们等来的却是冷漠的拒绝。换做是谁,都会心寒,都会愤怒。
有人说,游客自己不做好准备,活该遇到危险。可谁能保证自己进藏前做的准备就一定够?谁能预料到自己会在哪个海拔突然高反?我们不能用“受害者有罪论”来苛责一个身处险境的人,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三、“见死不救”这顶帽子,到底该给谁戴?
现在问题来了:高原自驾拒载高反游客,到底算不算见死不救?
从道德层面来说,看到别人生命垂危而不伸出援手,确实让人不齿。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助人为乐”“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大多数人看来,面对一条鲜活的生命,不管有多少顾虑,都应该先救人。
可从法律层面来说,自驾司机并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法律上的救助义务,通常存在于特定的关系中,比如父母对子女、医生对病人、司机对乘客等。对于陌生人,除非你实施了某种行为,导致对方陷入危险,否则你没有必须救助的义务。所以从法律上讲,司机拒载,并不违法。
这就是道德和法律的冲突。我们可以从道德上谴责司机的冷漠,但我们不能用法律去制裁他。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略高原这个特殊的环境。在城市里,如果你看到有人晕倒,你可以打120,十分钟、二十分钟,救护车就能到;你可以找周围的人帮忙,人多力量大,总能想出办法。
可在高原上呢?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在阿里的茫茫戈壁,在珠峰大本营的山路上,别说救护车了,有时候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你想打120,都打不通;你想找别人帮忙,放眼望去,除了雪山草原,连个人影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路过的车辆,可能就是唯一的希望。可对于司机来说,他面临的风险,也比在城市里大得多。
城市里救助别人,最多就是耽误点时间;可在高原上救助别人,可能要面临迷路、车辆故障、自己和车上人高反、被讹诈等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承担的。
所以,这事儿真的不能简单地用“见死不救”来概括。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个充满了无奈和纠结的现实困境。
我们不能只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司机冷血,我们也得想想,是什么让他们不敢救人?我们不能只同情游客的无助,我们也得想想,怎么才能让他们在高原上遇到危险时,有更多的求助渠道?
四、那些真实的故事:有人救人被讹,有人救人无悔
我再给你们讲几个真实的故事,可能比骂战更能让你们明白,高原上的救助,到底有多难。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救人被讹”的。我的一个朋友,老陈,五年前自驾进藏,路上遇到一个高反的游客,他心软拉了一把,结果半路上游客病情加重,送到医院后虽然抢救过来了,但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后来游客家属就把老陈告了,说老陈的车没有运营资质,私自拉人,导致游客病情加重,要求老陈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三十多万。
老陈说,他当时真的是欲哭无泪。他好心救人,没收一分钱,结果却惹上了官司。为了这场官司,他跑了无数次法院,花了很多钱请律师,最后虽然法院判决他不用承担主要责任,但也因为“好意施惠”过程中存在一些疏忽,赔偿了五万多块钱。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随便搭高反的游客了。”老陈说,“不是我不想救,是我真的怕了。我攒点钱不容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救人无悔”的。藏族小伙丹增,在珠峰大本营开民宿,他说他每年都会救好几个高反的游客。有一次,一个游客在大本营高反严重,意识都模糊了,当时已经是晚上,没有车愿意下山,丹增就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冒着暴风雪,把游客送到了日喀则的医院。
“当时路上的雪都快没过车轮了,我也害怕,怕车陷进去,怕自己也高反。”丹增说,“但我不能见死不救啊,那是一条人命。”
丹增说,他救过的游客,后来有的给他寄特产,有的给他发红包,他都拒绝了。“我救人不是为了钱,就是觉得应该这么做。”丹增笑着说,“在我们藏族人眼里,救人是积德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无能为力”的。自驾爱好者小杨,去年进藏,路上遇到一个高反的游客,他想拉,可他的车已经满了,而且他自己也没带多少氧气,车上还有两个老人。他想帮忙打120,可手机没信号。他只能把自己仅剩的半瓶氧气给了游客,然后匆匆离开,心里一直很愧疚。
“我真的想救他,可我实在是没那个能力。”小杨说,“我总不能把我爸妈扔在路边吧?我只能希望他能遇到下一辆愿意拉他的车。”
你看,这些故事,有无奈,有温暖,有愧疚,有坚持。它们告诉我们,高原上的人心,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所有司机都是冷血的,也不是所有司机都有勇气救人。
问题的关键,不是人心变坏了,而是我们没有给那些想救人的人,一个安全的、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
五、别光骂!这些办法,能让好人敢救人
骂司机冷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指责游客准备不足,也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想办法,让高原上的救助,不再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让想救人的人,敢救人、能救人、救了人不被讹。
我琢磨了很久,也跟很多人聊过,觉得这几个办法,或许能有点用:
第一,出台“高原善意救助免责条款”。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现在之所以很多司机不敢救人,就是怕被讹诈。如果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要司机是出于善意,在高原上救助高反游客,即使途中发生意外,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很多司机的顾虑,就能打消一大半。
就像“好人法”一样,鼓励人们见义勇为,让好人不用担心“好心没好报”。比如,司机在确保自己和车上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自愿救助高反游客,途中游客病情加重或出现意外,只要司机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就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样一来,司机救人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
第二,在高原沿线多设“应急救助站”。高原上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救援力量不足、救援时间太长。如果能在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等主要线路上,每50到100公里设一个应急救助站,配备氧气、急救药品、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卫星电话,那么游客遇到高反,就不用再指望路过的车辆了。
救助站可以提供免费的吸氧、急救服务,还能帮忙联系救护车或者救援车辆。这样一来,游客的安全有了保障,司机也不用再面临“救还是不救”的两难选择。
第三,开发“高原救援APP”,建立“互助救援机制”。就像滴滴打车一样,游客遇到高反,打开APP一键求救,APP就能定位游客的位置,然后把求救信息推送给附近的自驾司机、救助站和专业救援队。
对于愿意前往救助的司机,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补贴油费、过路费,或者提供免费的高原救援保险。这样既能鼓励司机救人,也能让救助变得更高效、更有序。
第四,加强对游客的高原出行安全教育。很多游客之所以会在高原上出现严重高反,就是因为准备不足、盲目自信。比如,有的人刚到拉萨,没休息就直接去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好,不携带氧气罐和急救药品;有的人不知道高反的症状和应对方法,等到病情严重了才想起求救。
如果能在游客进藏前,通过旅游平台、景区公告、旅行社提醒等方式,加强对高原出行安全的教育,让游客了解高反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就能减少严重高反的发生概率。
第五,建立“高原救助保险”。可以推出专门的高原救助保险,游客进藏前购买,一旦遇到高反需要救助,产生的救援费用、医疗费用等,都由保险公司承担。同时,也可以给愿意参与救助的司机购买保险,如果救助过程中发生意外,比如车辆损坏、司机受伤等,也能获得保险赔偿。
这样一来,游客不用担心救助费用太高,司机也不用担心救助过程中出现意外自己承担损失,双方的顾虑都能减少。
这些办法,看起来可能有些复杂,实施起来也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总比光骂街强。我们不能只指望人心的善良,还要靠制度的保障,让善良不再被辜负,让救助不再有风险。
六、最后想说:高原很冷,但人心不能冷
我知道,很多人看完那个视频,还是会觉得司机冷血,还是会愤怒。我也一样,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气得想骂街,觉得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人。
可后来我静下心来想,如果当时开车的是我,车上坐着我的父母、我的孩子,前面是一个素不相识、高反严重的陌生人,我敢不敢拉?
我真的不敢保证。我会担心,担心他在车上出事,担心家属讹我,担心我的父母和孩子因为这件事受到影响。我可能也会犹豫,也会纠结,甚至可能也会一脚油门走了。
这不是因为我人心坏了,而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底气,去承担救人可能带来的风险。
高原上的环境很恶劣,氧气稀薄,天气多变,路况复杂。但比这些更可怕的,是人心的“缺氧”——是想救人的人不敢救,是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
我们总说“高原很美,值得一去”,可如果有一天,高原上再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再也没有人敢见义勇为,那么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色彩。
高原很冷,但人心不能冷。我们不能只问“他为什么不救”,更要问“我们能不能让他敢救”;我们不能只指责别人的冷漠,更要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去改变这个现状。
或许,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进藏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盲目冒险;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如果自己有能力、没有风险,就伸一把手;看到有人救人被讹,就站出来为他作证;支持那些有利于高原救助的制度和政策。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总有一天,我们会让高原上的救助,不再是一件两难的选择;让想救人的人,不用再犹豫;让需要帮助的人,不再孤单无助。
下次你再去高原,看到雪山皑皑,草原辽阔,希望你感受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壮美,还有人心的温暖。
下次你再遇到有人高反需要帮助,希望你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因为你知道,背后有制度的保障,有大家的支持,你不用担心被讹,不用担心被骂,不用担心自己的善意被辜负。
高原很冷,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善意,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行动,就能让人心变得温暖,就能让高原上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和守护。
你说呢?
(本文配图均由豆包AI生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