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在西宁市城北区门源路上,西宁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位于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心,紧邻着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和文化新地标——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5年10月8日上午,从西藏返回的途中,在西宁市游览一天,我先来到市博物馆。走进大厅,空间宽敞,平面呈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一层是基本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二层是高原古城变迁展厅和沈那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展厅。
这里的基本陈列以“舞韵河湟”为主题,展示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西宁文物,反映了西宁与丝绸之路青海道紧密的联系。这里地处湟水谷地中游,扼守青藏高原东方门户,四面环山,三会汇聚。因此,西宁被誉为“丝路孔道”和“海藏咽喉”。
1.河湟熹微
在距今约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时期,来自东部的先民沿着湟水谷地逆流而上,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发达的彩陶制作工艺。在西宁上孙家寨遗址和朱家寨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的彩陶,成为代表性文化遗存。
1973年,在上孙家寨墓地,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内腹上下弦纹之间描绘三组手拉手翩翩起舞的人物图,每组五人,梳着发辫。
2.河湟初定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西宁地区设立西平亭和长宁亭。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沿湟水流域屯田设防、修缮乡亭和道桥,进行有组织地开发和建设,设置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
1982年起,在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村,配合基本建设清理发掘数十座汉代棺椁墓,出土陶器、铜器、钱币、木轺车、摇钱树等,反映了汉代中原文化与羌戎文化的交融。
3.河湟通衢
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大混乱阻碍中西交往。公元439年,北魏占据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阻塞不通。青海道远离战乱,吐谷浑人积极经营,成为此时沟通中西最重要的通道,西域与南朝商旅、使者、僧侣往来频繁。
2000年,在西宁市湟中县徐家寨村的北朝砖室墓中,出土一批具有佛教性质的模印砖,包括莲花、兽面、对凤、力士等。其中,有一块胡人牵骆驼模印砖,见证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繁荣。
4.河湟鼎峙
公元6世纪,大唐王朝鼎盛之际,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加强了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关系,兴起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唐蕃古道。西宁成为这条古道的必经之地,促进商贸交流,加强民族团结。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山上,红砂岩断层形成“九窟十八洞”,洞窟内有晚唐时期壁画,兼具汉藏佛教艺术特征。这里被誉为“湟中第一古寺”,成为唐蕃古道在湟水流域的佛教中心。
5.河湟西宁
公元11世纪初,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线再次改为青海道,西宁青唐政权因此繁荣起来。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进兵河湟后,改鄯州为西宁州,取“西陲安宁”的寓意,西宁之名沿用至今。
6.河湟融汇
公元13世纪初,西夏和金朝在青海势力被蒙古取代,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的诸王出伯一系世代出镇西宁州。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西宁卫,修筑卫城。从此,这里成为“西夷重地”和“河西巨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