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湿地美景如画。省林草局提供
洪洞汾河湿地中的小白鹭。张亚娟摄
桑干河湿地。省林草局提供
洪洞汾河湿地暮色下飞鸟蹁跹。段建武摄
湿地是草木织就的秘境,是飞鸟栖居的桃花源,更是时光沉淀的生态华章。从守护的赤诚到漫游的惬意,从复苏的生机到流淌的清欢,每一寸湿地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温柔相拥。
9月,山阴桑干河湿地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这颗镶嵌在晋北大地的生态明珠,与2023年位列其中的洪洞汾河湿地遥相呼应,形成三晋湿地的“南北双璧”,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画卷更添清润底色。
为此,本报聚焦这两大国家重要湿地的保护实践,展现全省湿地保护的系统性成果,传递山西守护“地球之肾”的生态担当,让三晋湿地的诗意与生机,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从盐碱荒滩到生态名片
——山阴桑干河湿地“四级跳”背后的执着守护
雁门以北,桑干河畔,一场跨越十余年的生态逆袭震撼人心。从盐碱遍布的生态洼地,到变身省级湿地公园、升级省级重要湿地,再到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最终跻身国家重要湿地,山阴桑干河湿地通过“四级跳”的跨越式发展,将昔日盐碱滩打造成晋北大地的“生态绿肺”。
如今,340.4公顷的湿地内,水清岸绿、鸟欢鱼跃,311种维管束植物与198种脊椎动物共生共荣,成为我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守护生态安全屏障的鲜活注脚。这里的每一寸绿意、每一声鸟鸣,都镌刻着生态守护者们的执着与坚守。
生态重构
盐碱地上的绿色奇迹
“你看这成片的芦苇和松树,十几年前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没人愿意来。”11月3日,山阴县岱岳镇麻疃村村民王晋站在湿地观景台上,望着眼前的美景,感慨万千。麻疃村位于山阴桑干河湿地入口处,村民们都见证了湿地的华丽转身。
作为永定河的重要源头,山阴桑干河湿地不仅是维系上游水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也是晋北地区珍稀水禽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
“这里属于典型的河流—库塘复合型湿地,曾因水资源匮乏等,导致生态系统脆弱不堪。为此,县里成立山阴桑干河湿地公园管护中心,推进湿地保护,并启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30亿元总投资撬动生态变革,构建起‘保护修复+宣传教育+科学监测+强化执法+建章立制’的‘五维模式’,对桑干河进行生态修复、河道清理、生态补水,为盐碱地注入新生。”山阴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股股长李占成说。
生态补水是修复的核心密钥。通过南山引水管道与万家寨引黄工程,累计10多亿立方米清水奔涌而入,昔日水流渐枯的河道重现碧波。八个蓄水塘坝相继落成,4000亩水面如珍珠串联,近1000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让湿地“血脉”充盈。与此同时,83项河道疏浚与污水处理工程同步推进,周边9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水质稳步提升至国家Ⅲ类标准,为生命回归创造了基础条件。
科学规划让保护更具章法。山阴县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将湿地公园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平衡。500万株苗木扎根湿地,240多种树种构建起立体生态屏障——松树苍劲挺拔,柳树依依垂岸,乡土树种与引进良种相得益彰。“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持续推进,曾经裸露的盐碱地被茂密植被覆盖,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也在此扎根生长,成为其天然分布的北线区域。
“我们就像给湿地‘治病’,清淤是通血管,补水是输营养,植被修复是强筋骨。”李占成笑着比喻。如今,湿地年固碳量达1.2万吨,释放氧气9000吨,能降低局地气温3至5摄氏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固碳器”和“生态空调”,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周边区域。
生灵归巢
清水河畔的飞羽乐园
“望远镜、无人机、照相机、巡护日志本,齐了。”11月5日7时,月亮湾管护站内,换好迷彩服的巡护员郑伟整理好装备出发。因鸟类对红、黄等鲜艳颜色敏感,每位巡护员都会选择迷彩服,以减少对鸟儿的惊扰。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今年36岁的郑伟,曾是一名教师,2019年加入巡护队伍后,便成了湿地生灵的“守护者”。他与搭档李浩一个认鸟,一个识别植物。沿着河道徒步20分钟,抵达月亮湾保育区观鸟点。郑伟熟练操控无人机,很快,屏幕上就出现了清晰画面。“核心区斑嘴鸭20只,其东侧20米处白鹭3只,生境为河流湿地,距离尺度B级。”根据郑伟的表述,李浩打开“两步路”App定位坐标,并快速在日志本上记录着:“11月5日,月亮湾保育区……”
这样的监测场景每天都在湿地上演。为精准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湿地设置了40个植物监测样方、10条鸟类监测样线、5个鱼类及水生生物监测样点,组建专业科研队伍,并与山西大学深度合作,建立了完备的科研监测体系。监测数据显示,湿地现有脊椎动物19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大鸨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天鹅、鸿雁、白琵鹭等24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72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134种。
“最让人惊喜的是疣鼻天鹅的出现。”郑伟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画面中,几只疣鼻天鹅正优雅地游弋在水面上。2022年3月15日,他在巡护时偶然发现了这一珍稀物种,连忙拍照请教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东龙教授,确认是山西境内较为罕见的疣鼻天鹅。
“随着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显著优化,在此栖息的鸟类种类与种群数量均呈逐年增长态势。”10月23日,再次在湿地开展迁徙鸟类专项监测的郭东龙介绍,每年有近7万只雁鸭类候鸟在湿地停歇补给,这里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水鸟栖息节点。
山阴桑干河湿地是我省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到迁徙季节,湿地公园启动24小时值班制度,并根据监测情况适时补充投喂。“去年冬天天鹅数量有五六千只,峰值时达上万只,白天看湖面白花花一片。”郑伟回忆,当时通过无人机夜间投放玉米,直到候鸟觅食恢复正常,“鸟类很有灵性,饿了会不停鸣叫,就像在向我们‘求助’。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它们守住这片家园。”
如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每到冬天就会在湿地的林中栖息;红脚隼常年在此繁衍,成为巡护员们最熟悉的“老邻居”。附近村里的老人孩子更是爱去观景台散步,看着漫天飞鸟,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
生机守护
“国字号”里的协同担当
今年9月,山阴桑干河湿地正式入列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省第二处国家重要湿地。这张“国字号”生态名片,是多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的丰硕成果。
法治保障为保护筑牢根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到《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再到《朔州市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和《山阴县桑干河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层层递进的法律法规,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上72名管护人员的日夜坚守,持续打击侵占湿地、破坏资源的不法行为,用法治力量守护生态安全。
“老张,羊群可不能进湿地边界啊,里面的植被和鸟类都需要保护。”这样的劝说,在湿地保护初期是家常便饭。2020年时,常有羊群进入保护区,管理中心全员出动,耐心普法,用“水草丰美才能吸引候鸟,生态变好是长远福祉”的道理打动村民,逐渐让村民理解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现在村民们都成了湿地保护的‘编外管护员’,看到有人破坏环境还会主动制止。”管护员王国勇笑着说,如今村民们放羊时都会自觉避开湿地边界,碰到中心工作人员还会主动打招呼:“放心,我不越界,保护湿地是好事!”
这种转变源自深入人心的保护理念。湿地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节点,开展大型宣教活动,建立了“山西大学湿地科研基地”“山阴县中小学教育基地”等宣教平台,300平方米的宣教馆通过室内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知识。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物种基因库’,更是大自然的‘蓄水池’,默默维系着生态平衡。”湿地公园宣教员黄华耐心向在湿地研学的中学生介绍着。每次看到孩子们好奇地观察鸟类、辨认植物,他就觉得湿地保护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从盐碱荒滩到生态绿洲,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山阴桑干河湿地已成为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这里,每一位守护者都用行动诠释着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每一株草木都在诉说着生态修复的坚韧与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在不打扰生态的前提下,用镜头记录湿地的旖旎。
湿地保护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桑干河畔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片湿地的明天,必将更加美丽、更加灵动。
讲解员带你云游洪洞汾河湿地
一川绿水 两岸锦绣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讲解员吕静静。此刻大家脚下的这片土地,十年前还是河道淤塞、植被稀疏的荒滩,如今已是飞鸟翔集的国家重要湿地,1295公顷的面积里拥有内陆滩涂、河流水面、坑塘水面、沟渠4种湿地类型,藏着华北湿地生态修复的精彩答卷。”顺着讲解员的目光望去,初冬的湿地褪去浓绿,换上七彩盛装——芦苇荡是流动的金,枫叶是燃烧的红,银杏叶是耀眼的黄,而湿地精灵天鹅,既是河面上浮动的云,也是水中流淌的月光。湖面与蓝天相映,随手一拍都是定格时光的大片。
“大家看两侧的馒头柳温柔地用金黄铺满小路。但这份惬意来之不易,县里累计投资的10亿元与2800余万元中央、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让‘恢复、增湿、清淤、保护、畅行、完善’六策落地生根。8562亩恢复的植被和水禽栖息地,500亩的给水工程落地,30余公里疏浚后的河道让汾河重现‘一川绿水、两岸锦绣’的盛景。”讲解间,几只白鹭掠过水面,翅尖划破倒映着彩林的湖面,游客纷纷举起相机。
随着相机的“咔咔”声,湿地科普宣教馆的轮廓逐渐清晰。这座600平方米的场馆,藏着湿地的“生态百科”。“大家眼前的展板清晰记录着湿地的‘成长轨迹’,2015年成为国家试点、2018年提前两年挂牌‘国家湿地公园’、2023年入选国家重要湿地,成为山西首个获此殊荣的湿地。”墙上监测数据格外亮眼:222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其中9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就像“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这一民谣中“大槐树下老鹳窝”的主角,如今种群数量稳定,成为湿地生态向好的最佳见证。
登上观鸟台——湿地的制高点,整幅生态画卷尽收眼底。“大家看浅滩上踱步的白鹭、苍鹭与鸬鹚,远处掠过水面的成群天鹅,每年迁徙季,近万只候鸟会在此停歇补给。为了守护这份生机,我们设置了5座观鸟台、10条鸟类监测样线,组建专业巡护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还会根据监测情况适时补充投喂。”吕静静满脸笑意。
穿过1500多米木栈道,漫步科普长廊,60余块宣传版面不仅展示了湿地动植物知识,更串联起洪洞的人文脉络——作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圣地的“生态邻居”,湿地将移民文化与生态保护巧妙融合。长廊旁的荷花池虽无盛夏艳影,残荷听雨却别有韵味,这600亩荷花是生态修复的点睛之笔。脚下东岸堤坝道路,贯通洪洞至赵城15公里,既方便了巡护监测,也让市民共享生态红利,完美践行了“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的嘱托。
“这些年,我们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节点开展百余场科普活动,建立山西大学科研基地和中小学教育基地,就是希望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从最初需要劝说村民远离湿地边界,到如今大家主动成为“编外管护员”,这种转变是生态保护最珍贵的成果。
“今天的行程即将结束,希望能让大家爱上这片土地,自愿做湿地的守护者、生态的传播者。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研监测体系,拓展科普教育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期待未来在优化的生态体验项目中与大家再次相遇,一同深入感受自然之美。”夕阳西下,游客们仍在热议所见所闻。
来源:山西日报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编辑删除
全文转载不作为商业用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