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一直流传,上海在开埠前就是个小渔村,以致很多人误以为,开埠前的上海还真是个历史文化的荒漠,比起如今的繁荣,它的过去压根不值一提!
但其实早在宋代,“上海”就不是个村庄,而是华亭县的巨镇了,并且,试问哪个渔村是修了城墙的?而在如今的上海市区,却依然保存着2段历史悠久的古城墙,其中一段就是这近50米长的大境阁老城墙。

大境阁老城墙位于黄浦区的人民路大境路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53年的明朝时期。之所以是在明朝、而不是在上海建立县治的元朝,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海所处的冲积平原缺乏材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元朝时上海周边相对太平。
但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倭寇频频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于是为了抵抗他们,人们便花了3个月时间赶修了一座8米高、4500米长的土墙,并在城墙上搭建了20座箭台。

后来,倭寇逐渐绝迹,城里的生活恢复了平静,于是人们便又把北城墙上的4座箭台、改成了4座庙宇,分别为关帝庙、真武庙、丹凤楼和观音阁。其中的关帝庙,因为在清道光年间,有个叫陈銮的两江总督来此游览、并题了“大千胜境”四个字,便从此改名为了大境阁,也被列入了“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前来。

只可惜到了19世纪末时,城墙的存在已经完全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阻碍了道路的拓宽,于是法租界当局便以此为借口,要求拆除城墙、并将墙内的老县城也一并划入法租界。当地的士绅当然不同意,几番争执后达成的妥协方案是,可以加开城门、改善交通,但得保留城墙和上海县城。

不过,在辛亥革命以后,城墙的拆除最终还是提上了日程,而且拆墙的指挥部就设在了大境阁上。可能是因为指挥官们在这里看到的浦江风景太美,所以当有人呼吁保留这段城墙和这个阁时,他们也就同意了下来,从而使它成了上海老城厢百年变迁的重要遗迹。
感兴趣的话不妨来参观一下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