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留言有时间写一写隆化县转变成南川县的故事,故事本人写的不是很生动,但码字写写倒是可以。以前发表过赶水镇,以及南平军还有南川区南平镇的文稿,都写过古代南川县与隆化县的两者之间的隶属问题,对于网友的留言,本人就再次写一写南川区的历史演变。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重庆与贵州的交汇点,区域面积为2602平方公里,截止2023年户籍人口为67.49万余人。南川的印象就是旅游业非常的突出,还有就是三线建设时期入驻南川的5家兵工厂。5家兵工厂中去过4家,只不过兵工厂都是转民后废弃的厂房,金佛山也就去过两次,倒是南川区周边的各个乡镇几乎能说游玩个遍,当然还有些偏远的小乡镇,往后有时间再去看看。
南川区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僚人活动的轨迹,不过使其拥有县级建制的则是唐朝贞观11年(637)设的隆化县。设县时县治位于永隆脚下,便以永隆山起名隆化县,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因避讳李隆基的名字,先天元年隆化县更名为宾化县。唐朝乾符2年因黄巢作乱,使得北方朝廷势力无法股级的西南一带,为安抚西南土著,唐朝廷对西南土著实行羁縻制度,宾化县是僚人的地盘,因此宾化县改为宾化寨。
羁縻制度,是对西南土著实行的土人制土人的制度,宾化寨跟宾化县同等级别,唯一不同的是寨主是土人,县则是朝廷命官。朝廷命官实行的是流官制,听命于皇帝,寨则是世袭制,享有高度自治权。唐朝廷本想收拾完黄巢后再腾出手来解决西南土著问题,没想到经过黄巢动乱后皇权岌岌可危,唐朝国力逐步衰弱,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北宋熙宁元年,巴县、南川县(綦江)、荣懿寨的李光吉、梁承受、王兖三大僚人首领反对朝廷。朝廷派猛将孙构领兵平乱,孙构南下平乱首先收复的是宾化寨,然后各个击破成功平乱。平乱后设铜锣坝巡检司,任命僚人王才进为巡检司最高长官,授播州宣抚司节制。不久王才进亡故,史书写的是病故,王才进死时仅有41岁,说病故有点牵强,不如说是暗斗被杀死。
王才进亡故后李光吉、梁承受、王兖再次作乱,朝廷派文武双全的熊本前来平乱。平乱后为震慑土著蛮夷,熊本带领官兵进驻铜锣坝,并设在南平军民府,简称南平军。为统一管理裁撤荣懿寨,宾化寨则改为宾化县,不久启用老地名隆化县。南平军是军事机构,同时又是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单位,南平军辖有南川(綦江),隆化两个县。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入川,抗元需要南平军搬迁至隆化县驻守玛瑙城(龙岩城)。南平军在抗蒙期间打败过多次铁骑,击退过无数次蒙古铁骑的进攻,确保思州、播州不沦陷。只不过蒙古铁骑过于强盛,随着播州、思州安抚使相继投降,玛瑙城最终被攻破。元朝建立后,南平军回迁铜锣坝,铜锣坝就是现在綦江区的赶水镇铜锣坝。铜锣坝地处綦江河边,南平军因此更名为南平綦江长官司。
元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南平綦江长官司也因抗元义军首领明玉珍的入驻而裁撤。南平綦江长官司裁撤后将南川县更名为綦江县,而南川这两个字移交给隆化县,隆化县就此更名为南川县。南川这两个字原本是想套到陈家坝,因为陈家坝曾经是南平军的驻地,可能是南川这两个字好听,隆化县就直接套用,隆化县则改名南川县。陈家坝尽管没能得到南川这两个字,但最后更名为南平镇也不错。
要是隆化县不要南川这两个字,想来南平镇的场镇驻地陈家坝应该叫做南川社区,亦极有可能南平镇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南川镇而不是南平镇。解放后的南川县隶属于涪陵专区,1994年撤县设市,南川是县级市,由涪陵市代管。1997年后南川属重庆市直管,2006年南川县改为南川区。
2023年底,南川区的户籍人口为67万余人,67万余人相当于人口中等县。尽管南川区有67万的户籍人口,但常住人口仅为57万,流失人口达10多万。要知道10多万的流失人口意味着什么,这10多万人里大多数都是创造财富的能手,同时也是高消费群体,流失这部分人,也就意味着减少10多万年轻力壮的建设者,如果这10多万人能够回流的话,不出10年南川可能会更加的富裕。
南川区自唐朝贞观年间设隆化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不可谓是历史悠久的老县城。老城在历史变迁中因战争因素几度被毁,然后几度重修。截止解放前,南川古城仍保存完好。南川古城城墙高达6米,拥有东西南北,祥书、顺德、望隆、跃鲤四大城门。城门在城镇扩展中消失,东街城门洞还保留有部分城墙,想感受南川古城历史气息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